哭王大夫

俗人皆嫉谢临川,果中常情□□□。

为政旧规方利国,降生直性已归天。

岘亭惋咽知无极,渭曲馨香莫计年。

从此心丧应毕世,忍看坟草读残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世俗之人都嫉妒谢临川,果然符合凡人的常情却难以言明。
他施政的传统规范本有利于国家,而他正直的天性已随他升天离去。
在岘亭人们哀伤哭泣没有尽头,渭水之滨他的美德香气长存,无法计数年月。
从此心灵的哀悼应持续终生,忍痛看着坟头草长阅读他遗留的篇章。

注释

俗人:普通人,指一般世俗眼光的人。
嫉:嫉妒。
谢临川:这里指代一位受人嫉妒的高尚人物,具体历史人物待考,或为泛指。
果中:果然符合。
常情:一般人的感情或看法。
为政:施政,治理国家。
旧规:传统的规则或方法。
利国:对国家有利。
降生:出生,此指生命的开始。
直性:正直的本性。
归天:去世,升天。
岘亭:地名,可能指代某处亭台,具体地点需结合上下文理解,此处象征哀悼之地。
惋咽:悲伤哭泣。
无极:无穷尽,没有止境。
渭曲:渭水边,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此处借指哀悼者所在的地方。
馨香: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名声。
莫计年:无法计算年月,表示时间长久。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的《哭王大夫》,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王大夫的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逝者的追思与缅怀。

首句“俗人皆嫉谢临川”表明一般人都忌恨那些才能出众、受到重用的人物,这里的“谢临川”可能是指有才华而被人嫉妒的历史人物。诗人通过这种比较,间接表达了对王大夫才德兼备却不为世人所容的惋惜。

接着,“果中常情□□□”这句因缺文无法解读,但从上下文推测,可能是说即使有才能,也难免遭到他人的非议和嫉妒。

“为政旧规方利国”表明王大夫在世时,以传统的美好品质治理国家,颇有裨益。这句点出了亡者的政治理念与实践,是对其政治生涯的一种肯定。

“降生直性已归天”则是说王大夫生性 直率,不做作伪造,如今他已经离开人世返回了天界。这里的“直性”形象地描绘了王大夫的人格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其品性的敬仰。

“岘亭惋咽知无极”中的“岘亭”可能是指某个与王大夫相关的地方,“惋咽”则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伤。整句意在说,在那个地方,诗人感到无尽的悲痛和怀念。

“渭曲馨香莫计年”中的“渭曲”指的是一处风景或是某个特定的地点,“馨香”则可能代表着王大夫的美好品德。整句意在表达诗人对王大夫美好的回忆和怀念,并且这种记忆是永恒不变的,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

“从此心丧应毕世”表示自从王大夫去世之后,诗人的心灵就像是失去了什么不可替代的东西,一种永久的损失感充斥在诗人心里。

最后,“忍看坟草读残篇”则是说诗人无法忍受看到王大夫墓上长满了野草,只有遗留下来的文字(即“残篇”)来回味他生前的智慧和才华。这一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亡者的不舍与哀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亡者政治品质、个性特点的描绘,以及对其逝世后遗留下来的文字作品的缅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哀悼之情。

收录诗词(341)

方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 号:玄英
  •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 生卒年:809—888

相关古诗词

桐庐江阁

风烟百变无定态,缅想画人虚损心。

卷箔槛前沙鸟散,垂钩床下锦鳞沈。

白云野寺凌晨磬,红树孤村遥夜砧。

此地四时抛不得,非唯盛暑事开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谢王大夫奏表

非唯言下变荣衰,大海可倾山可移。

如剖夜光归暗室,似驱春气入寒枝。

死灰到底翻腾焰,朽骨随头却长肥。

便杀微躬复何益,生成恩重报无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漳州于使君罢郡如之任漳南去上国二十四州使君无非亲故

漳南罢郡如之任,二十四州相次迎。

泊岸旗幡邮吏拜,连山风雨探人行。

月中倚棹吟渔浦,花底垂鞭醉凤城。

圣主此时思共理,又应何处救苍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报恩寺上方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