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落日倚阑干,徘徊汨罗曲。
冤魂如可吊,烟浪声似哭。
我欲考鼋鼍之心,烹鱼龙之腹。
尔既啖大夫之血,食大夫之肉。
千载之后,犹斯暗伏。
将谓唐尧之尊,还如荒悴之君。
更有逐臣,于焉葬魂。得以纵其噬,恣其吞。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哀怨与抗争的情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平与愤慨。"落日倚阑干"一句设定了诗歌发生的情景,夕阳西下,光线斜照在城墙上,营造出一种时间即将过去的氛围。接着的"徘徊汨罗曲"则表明诗人在这静谧而又有点忧郁的环境中漫步思考。
"冤魂如可吊,烟浪声似哭"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无法申辩的冤屈之魂比作可以悬挂起来,而那飘渺的水波声听起来宛如悲泣。诗人在这里借景抒情,用自然界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悲哀。
"我欲考鼋鼍之心,烹鱼龙之腹"这两句则是诗人的愿望,想要探知那些残酷的统治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像要烹煮那看似温顺但其实凶猛的水中生物一样。这里的"鼋鼍"和"鱼龙"都是比喻,用来指代那些权势熏天、残害百姓的人物。
接下来的"尔既啖大夫之血,食大夫之肉"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这类人的愤慨,他们不仅伤害普通民众,还残害有识之士。这里的"大夫"通常指的是有才能或有德行的人物。
"千载之后,犹斯暗伏"表达了时间流逝,但这种冤屈与不公依然埋藏在历史深处,未能得到昭雪。这也反映出诗人对正义的渴望和对历史真相揭露的期盼。
最后两句"将谓唐尧之尊,還如荒悴之君。更有逐臣,于焉葬魂。得以纵其噬,恣其吞"则是诗人对那些自称正义、自比为古圣贤的统治者的讽刺和批评。他们实际上与昏庸无道的君主并无二致,而且不仅如此,还会将忠良之臣的灵魂也深埋,任由这些暴政恣意吞噬。
总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悲愤和抗争,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是他内心复杂情感的外在投射。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瘴雨过孱颜,危边有径盘。
壮堪扶寿岳,灵合置仙坛。
影北鸿声乱,青南客道难。
他年思隐遁,何处凭阑干。
晴日当楼晓香歇,锦带盘空欲成结。
莺声渐老柳飞时,狂风吹落猩猩血。
行路难,君好看。
惊波不在黤黮间,小人心里藏崩湍。
七盘九折寒崷崒,翻车倒盖犹堪出。
未似是非唇舌危,闇中潜毁平人骨。
君不见楚灵均,千古沉冤湘水滨。
又不见李太白,一朝却作江南客。
西山中,多狼虎,去岁伤儿复伤妇。
官家不问孤老身,还在前山山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