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百蛮降伏委三秦,锦里风回岁已新。
渠滥水泉花巷湿,日销冰雪柳营春。
何年道胜苏群物,尽室天涯是旅人。
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余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的画面,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开篇“百蛮降伏委三秦”表明百姓安居乐业,三秦之地(即关中平原)已经恢复了和平与繁荣。“锦里风回岁已新”则是对长安城春回大地的生动描绘,锦里指的是长安城中的繁华地区,春风拂过,年份更新,带来了新的气息。
“渠滥水泉花巷湿,日销冰雪柳营春”写出了早春景象,其中渠滥的水泉开始流淌,花前小径因而湿润;日光照耀着逐渐融化的冰雪,而柳树则在军营中吐露出了春意。这些细节都展示了自然界从冬眠中苏醒的情景。
“何年道胜苏群物,尽室天涯是旅人”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旅途的感慨。诗人在这里似乎在追问什么时候才能达到道德上的完美,而“苏群物”则指万物复苏。在最后一句中,“尽室天涯是旅人”则表明无论何时,诗人都像是行走在广阔天地间的旅者。
末尾两句“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余身”则带有一丝哀愁。诗人似乎是在劝诫自己或他人不要再去阅读那些记载着历史沧桑的蜀地文献,因为它们只会引起无尽的感慨。而“武侯无可律余身”则是对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字玄德,后世尊称为武侯)的哀悼,表明即使是伟人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
整首诗通过描绘早春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不详
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茫茫驱匹马,归处是荒榛。
猿迹破庭雪,鼠踪生甑尘。
开门冲网断,扫叶放苔匀。
为惜诗情错,应难致此身。
绿草闭闲院,悄然花正开。
新年人未去,戊日燕还来。
雨地残枯沫,灯窗积旧煤。
归田语不忘,樗散料非才。
不见上庭树,日高声忽吟。
他人岂无耳,远客自关心。
暂落还因雨,横飞亦向林。
分明去年意,从此渐闻砧。
一物周天至,洪纤尽晏然。
车书无异俗,甲子并丰年。
奇技皆归朴,征夫亦服田。
君王故不有,台鼎合韦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