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五郡

蜀人不信秦川好,食蔗从梢未及甘。

当道沙尘类河北,依山水竹似江南。

观形随阜饮溪鹿,云气侵山食叶蚕。

犹有道人迎客笑,白须黄袖岂非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翻译

四川人不相信秦地风光好,吃甘蔗总是从梢头开始尝。
道路上的沙尘像河北的粗犷,而山水竹林却如江南般秀美。
观察地形,山间的溪流边有鹿饮水,云雾缭绕,山上树叶滋养着蚕儿。
仍有道人面带微笑迎接客人,白胡须黄衣裳,难道不是老子的模样?

注释

蜀人:指四川人。
秦川:指秦国的平原地区。
食蔗:吃甘蔗。
及:达到。
当道:道路中央。
沙尘:沙漠中的尘土。
河北: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依山:依靠山势。
江南:江南地区,以水乡和秀美著称。
观形:观察形态。
阜:小山丘。
饮溪鹿:在溪边饮水的鹿。
云气:云雾。
食叶蚕:以树叶为食的蚕。
道人:修道之人。
迎客:迎接客人。
白须:白色的胡须。
黄袖:黄色的衣袖。
聃:老子,古代哲学家,道家创始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五郡》中的第五首,描绘了蜀地与秦川(陕西一带)的风貌对比。诗人以蜀人的口吻表达,他们并不认为秦川(北方地区)如传说中那般美好,即使吃到蔗糖也觉得不及家乡的甘甜。他指出秦川道路上的沙尘与河北相似,而山水竹林则更像江南的景象。

诗中通过“观形随阜饮溪鹿”和“云气侵山食叶蚕”,展现了南山的自然风光,鹿群在溪边饮水,山上云雾缭绕,蚕食树叶,这些画面富有生机和野趣。最后,诗人提到还有道人笑迎客人,他们的形象——白须黄袖,让人联想到道家人物老子(老子姓李,号聃),增添了南山的神秘与超然气息。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绘,展现了两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诗人对故乡蜀地的深深怀念。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大秦寺

大秦遥可说,高处见秦川。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

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四)马融石室

扶风贵公子,早岁伴山家。

吹笛堕秋叶,读书随晓鸦。

业成心自叛,学苦我长嗟。

石室非人住,穷山雪似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一)潭

潭深不可涉,潭小不通船。

路断游人止,龙藏白沫旋。

剪藤量水短,插石置桥坚。

桥外居民少,躬耕不用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五)玉女洞

洞门苍藓合,逼仄不容身。

传有虚明处,中藏窈窕人。

吹笙桥上月,拾翠洞南春。

往往来山下,萧然雨洒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