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梁公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

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圣莫若周公,忠岂踰霍光。

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

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

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

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我想寻求世间快乐,但这样的快乐难以持久。
地位高了会招来指责和嫌疑,俸禄过高则可能带来灾祸。
没有比周公更圣明的,霍光的忠诚也无法超越。
成王已经对周公产生了猜忌,宣帝也像背负芒刺一样不安。
范蠡多么聪明啊,独自乘船警告自己要轻装上路。
疏广难道不留恋吗?他还是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
虽然朱门富贵令人愉悦,但家族破败也让人哀伤。
走在霜上会结成坚冰,知道满足可以避免不幸。
我这个贫寒之家的孩子,常说这些道理深有体会。
功成名就后能够退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做到而不灭亡呢?

注释

我欲:我想要。
图:寻求。
世乐:世间的快乐。
斯:这。
位:地位。
大:高。
禄:俸禄。
极:过甚。
兴诮:产生怀疑。
负芒:像背负芒刺一样。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著名的谋略家。
单舟:独自乘船。
戒:警告。
轻装:轻便的行装。
疏广:西汉名臣,以知退著称。
策杖:拄着拐杖。
朱门:富贵人家的大门,象征富贵。
赤族:家族破败。
履霜:踩在薄霜上,引申为事物渐变的过程。
知足:满足于现状。
穷家子:贫寒之家的孩子。
功成:功成名就。
在昔:在过去。
灭亡:灭亡或失败。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绩的《赠梁公》,创作于隋末唐初时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警醒,以及对个人处境的自我安慰。

诗人开篇即提出想要描绘世间的快乐,但这种快乐难以长久,高位往往招致非议与嫌弃,过多的俸禄也可能引来灾祸。接着,他提到了圣明如周公、忠诚超过霍光的典范,但即便是成王宣帝这样的英主,也有失误之时。诗人赞扬了古代贤臣范蠡和单不挠的智慧,警示自己要像他们那样谨慎行事,避免轻率。

中间两句“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希望能够放下重担回归简单生活。然而,即便是富贵如朱门之家,也可能遭受赤族之灾,提醒自己要知足而退,以避免不祥的结局。

最后,诗人自称是一个穷困的读书人,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中汲取教训,认为能在功成名就后及时退隐的人,才能长久。诗末提到了昔日谁人能够避免灭亡,这话语透露出诗人对历史兴衰变化的一种深刻体会。

王绩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也表现出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深刻的思考。

收录诗词(123)

王绩(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 《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 字:无功
  • 号:东皋子
  • 籍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 生卒年:约590~644

相关古诗词

琴曲唯留古,书多半是经。

横裁桑节杖,直剪竹皮巾。

鹤警琴亭夜,莺啼酒瓮春。

颜回唯乐道,原宪岂伤贫。

寄身千载下,聊游万物初。

欲令无作有,翻觉实成虚。

双关防易断,只眼畏难全。

鱼鳞张九拒,鹤翅拥三边。

形式:

迎春东郊

玉管潜移律,东郊始报春。

銮舆应宝运,天仗出佳辰。

睿泽光时辈,恩辉及物新。

虬螭动旌旆,烟景入城闉。

御柳初含色,龙池渐启津。

谁怜在阴者,得与蛰虫伸。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