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路作三首(其一)

南图适不就,东走岂吾心。

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我本无意南行,向东逃跑并非我心愿。
瑟瑟秋风吹过,河水渐深行路难。
蝉声落叶相伴,今夜又添愁雨声。

注释

南图:向南的行程。
适:恰好,正好。
不就:没有实现。
东走:向东逃走。
岂:难道,哪里是。
吾心:我的心愿。
索索:形容风声或树叶摇曳的声音。
凉风:秋风。
动:吹动。
行行:行走不断。
秋水:秋天的河水。
深:深邃。
蝉鸣:蝉的叫声。
木叶:树叶。
落:落下。
兹夕:今晚。
愁霖:愁苦的雨。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旅途中所感所思。开篇“南图适不就,东走岂吾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南图或许指的是某个地方,但诗人并没有前往,而是向东行走,这种行动似乎并不符合诗人的本心。

“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写出了秋天的景象,凉风吹拂过树叶发出沙沙声响,每一步都伴随着深邃的秋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这里的“索索”和“行行”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和诗人的步履。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则是对夜晚景色的细腻刻画,蝉在树间鸣叫,木叶随风飘落,这些声音与景象让诗人心中添了一层忧愁。“兹夕”指的就是这一晚,而“愁霖”则是比喻诗人的情绪如同即将倾盆的大雨,充满了即将爆发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以及对于旅途生活的无奈和不适应。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东平路作三首(其二)

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

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

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

形式: 古风

东平路作三首(其三)

清旷凉夜月,裴回孤客舟。

渺然风波上,独爱前山秋。

秋至复摇落,空令行者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古大梁行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形式: 古风

古歌行

君不见汉家三叶从代至,高皇旧臣多富贵。

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

苍生偃卧休征战,露台百金以为费。

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