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

师道久不振,小儒咸自私。

破崖求圭角,务出己新奇。

恻恻去圣远,六经秦火隳。

不有传授学,涉猎安所为。

汉儒守一经,学者如云随。

承习虽未尽,模法有根基。

荐绅立朝廷,开口应万机。

附对皆据经,金石确不移。

熟烂见本末,较然非可欺。

吾愿下学官,各立一经师。

务尽道德业,不取章句辞。

庶几昔人风,炳然复在兹。

形式: 古风

翻译

师道长久以来不振兴,小小的儒者都只顾自己。
他们追求独特,力求展现出自己的新颖和奇特。
距离圣人的教诲越来越遥远,六经在秦朝的焚书坑儒中遭破坏。
如果没有系统的传授,随意学习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汉代儒生专注于一部经典,学者如云般聚集。
虽然他们并未完全掌握,但模仿和遵循经典的基础仍然存在。
官员们在朝廷上发言,依据经典应对各种事务。
他们的言论都基于经书,坚定而不可动摇。
他们深入理解了经典的精髓和细节,清晰明了,不容欺骗。
我希望能设立专门研究一部经典的学官。
他们致力于道德修养,而非仅仅追求文字解释。
这样或许能重现古人严谨的学风,光明照耀于此地。

注释

师道:古代教育和学术风气。
小儒:指地位较低或年轻的儒者。
圭角:比喻独特、突出的特点。
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
传授:系统教授和传承。
涉猎:广泛阅读,但不深入。
一经:古代指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模法:模仿和遵循。
荐绅:古代官员的代称。
金石确:坚固如金石,形容言论坚定。
本末:事物的根本和枝节。
昔人风:古人的优良学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师道》,是宋代诗人潘兴嗣所作。诗中批评了当时师道衰落、儒者过于追求个人独特见解的现象,指出由于秦朝焚书坑儒,经典文献遭受破坏,学习若无师承相传,只是泛泛而读,意义不大。潘兴嗣推崇汉儒坚守一经的传统,强调学者应深入研习,以经典为基础,应对社会事务时能据理力争,言行有据。他希望恢复古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倡每位学者专攻一经,注重道德修养而非仅仅追求文字技巧。诗人期望借此恢复古人的优良学风。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师道的怀念和对学术回归正途的期待。

收录诗词(14)

潘兴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山翠岩联句

苍龙夭矫西山来,凿破明珠成碧岫。

何人架空起楼阁,地灵不敢藏馀秀。

锁窗云重衣巾润,梳木风清肌骨透。

客来一夜与僧谈,气觉浩然充宇宙。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过濂溪

鳞鳞负郭田,渐次郊原口。

其中得清旷,贵结林泉友。

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

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

峨峨双剑峰,隐隐插牛斗。

疏云互明晦,岚翠相妍丑。

恍疑座中客,即是关中叟。

为歌紫芝曲,更击秦人缶。

窅然忘得丧,形骸与天偶。

君怀康济术,休光动林薮。

得非仁知乐,夙分已天有。

捉鼻固未免,安能混真守。

日暮车马徒,桥横莫回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逍遥亭

作亭名逍遥,此理诚不虚。

宽于一天下,原宪惟桑枢。

况我卜清旷,风雨庇有馀。

方池容潋滟,小径足萦迂。

花木颇窈窕,松筠亦扶疏。

鸣蛙送鼓吹,好鸟来笙竽。

可琴亦可咏,可饮亦可娱。

盘虽无下箸,宾食亦有鱼。

恢论或申旦,隐几忘移晡。

困来展足眠,醉倒从人扶。

率尔但付畅,因烦而领无。

邺侯三万轴,方朔五车书。

弃置复弃置,任自相贤愚。

无妨吾逍遥,此乐诚何如。

形式: 古风

句(其一)

丰狱剑飞云气尽,吴州仙去敢言轻。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