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兴言陟屺驻征艎,丘水依然亦故乡。
萱草梦寒诗思远,梅花月冷角声长。
暂辞小隐从三聘,况值清时已一阳。
朝籍渐通恩数洽,会看梧槚发幽光。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张矩的作品,名为《和澄斋刘制干过芜湖渭阳宅有感韵》。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怀旧之情、赞美自然景色以及表达对友人交往深厚情谊的诗篇。
首句“兴言陟屺驻征艎,丘水依然亦故乡。”表明诗人在谈论古代的高山与流水时,心中所想到的是那些久远而熟悉的地方,这些景致对他来说就是那样的亲切,如同归家的感觉。这里通过“兴言”一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和自然景观的深厚情感。
接着,“萱草梦寒诗思远,梅花月冷角声长。”诗人在夜晚的寂静中,梦到萱草,而那萱草似乎带有寒意,显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同时,他的诗思飘渺,不仅限于眼前的景色,还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梅花在冷月之下,更显得清丽脱俗,而那悠扬的角声,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高洁与寂寞。
“暂辞小隐从三聘,况值清时已一阳。”诗人不得不离开他所珍视的小屋隐居生活,这是因为有更高的召唤——“三聘”,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多次的征召或邀请。这里显示了作者虽然对隐逸生活有着浓厚的情感,但面对外界的召唤,他不得不做出选择,踏上新的旅程。而“况值清时已一阳”则暗示了时代背景——宋代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处境。
最后,“朝籍渐通恩数洽,会看梧槚发幽光。”诗人希望自己的才能和贡献能够逐渐为世人所认识,他期待着那一天,自己的努力得以回报。而“梧槚”是一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文人的植物,这里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就像那些静默生长却最终绽放光彩的梧桐一样。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出了宋代文人对于政治、社会以及个人境遇的复杂情怀。
不详
骑鹤楼前奏宓琴,朅来又作海山吟。
碧云不隔乡关梦,白发能灰客子心。
愧我抗尘徒走俗,羡君博古更通今。
新诗清响传空谷,击节长歌到夜深。
莫说南朝胜概繁,祗今近郭已江村。
台荒浪纪曼花坠,事往空馀古意存。
瓯缺正缘轻纳景,鼎分谁谓不如孙。
滔滔千载兴亡恨,尽付凭栏对月樽。
帝城那得见秋容,秋在三吴泽国中。
芦未著霜花已白,蓼宜近水影偏红。
一行落雁低南浦,万点栖鸦起北风。
安得画师模此景,钓鱼矶上著诗翁。
半年再作华亭客,每喜轻帆得顺风。
白水涵秋千顷净,清霜粲晓万山空。
暂时放浪如尘外,忆昨经过似梦中。
浊酒三杯眠未熟,不能平处枕边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