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

宛丘先生自不饱,更笑老崔穷百巧。

一更相过三更归,古柏阴中看参昴。

去年举君苜蓿盘,夜倾闽酒赤如丹。

今年还看去年月,露冷遥知范叔寒。

典衣自种一顷豆,那知积雨生科斗。

归来四壁草虫鸣,不如王江常饮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所作,名为《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开篇“宛丘先生自不饱,更笑老崔穷百巧”两句,描绘了一位隐居的学者,即宛丘先生,不以物质富足为满足,反而对老崔的贫穷和他的多才多艺表示出笑意。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淡泊明志、不慕虚荣的赞赏。

“一更相过三更归,古柏阴中看参昴”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夜深人静的氛围。一更即指夜晚的第一更(古代以更为单位计算时间,每更约合现代时钟的45分钟),作者在此刻与朋友相聚,一直到三更(相当于现在的凌晨一二点钟)才返回。古柏阴中,参昴星辰清晰可见,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趣。

接着,“去年举君苜蓿盘,夜倾闽酒赤如丹”两句,记述了去年的一个场景。诗人以苜蓿为盘,与友人共同享用,而那夜倾注的美酒,如同红色的琥珀般璀璨夺目。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友情的温暖和纯粹。

“今年还看去年月,露冷遥知范叔寒”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面对相同的月亮,诗人不仅回忆起去年的美好时光,还能感受到范叔(古代隐士)的清贫孤独。

“典衣自种一顷豆,那知积雨生科斗”两句,展示了作者对于生活自给自足的态度。虽然只种了一小片地的豆子,但也充分体现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和满足。而积雨之后,豆苗的成长则是意料之外的喜悦。

最后,“归来四壁草虫鸣,不如王江常饮酒”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享受。尽管室内只有草虫的鸣叫声,但这份宁静和自然之音,胜过了王江(古代乐府名曲《江南行》中提到的水域)的宴饮欢乐。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情、隐居生活、自然美景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形式: 古风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一)

楼上烟云怪不来,楼前飞纸落成堆。

非关文字须重看,却被江山未放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二)

眼昏烛暗细行斜,考阅精强外已誇。

明日失杯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三)

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应。

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