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七百数还穷,城池一旦空。
夕阳唯照草,危堞不胜风。
岸断河声别,田荒野色同。
去来皆过客,何处问遗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的景象和一种历史沧桑的情感,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刻画来反映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悲凉。诗人许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废墟图,让读者仿佛能听见那远去的河声,感受到那被风吹拂的孤独。
"七百数还穷" 开篇便设定了一个荒凉的场景,七百户人家已经沦为贫困,这里的“穷”字用得极好,不仅描绘了物质上的贫瘠,也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凄凉。接着“城池一旦空”则更加深化了这种感觉,一座繁华过的城池,如今却是人去楼空,给人以巨大的历史冲击感。
"夕阳唯照草,危堞不胜风" 这两句用夕阳和草来衬托废墟,夕阳之下,只有杂草在摇曳,昔日的城墙如今只能任凭风去吹打,显得如此脆弱无力。这景象既是自然景观的写实,也是历史变迁的隐喻。
"岸断河声别,田荒野色同" 河岸破败,河水的声音也随之变得陌生,而田地则荒芜一片,连野地的颜色都变得单调无比。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时间流逝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淡漠感。
"去来皆过客,何处问遗宫。"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个人的感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都只是匆匆过客,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又怎能找到那已经消失的辉煌呢?诗人似乎在问自己,也是在问世间万物。
整首诗通过对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个人对于过往的无奈与怀念。
不详
唐代诗人。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潦倒以终,为“咸通十哲”之一
皇州五更鼓,月落西南维。
此时有行客,别我孤舟归。
上国身无主,下第诚可悲。
狂戎侵内地,左辖去萧关。
走马冲边雪,鸣鞞动塞山。
风收枯草定,月满广沙闲。
西绕河兰匝,应多隔岁还。
西去安夷落,乘轺从节行。
彤庭传圣旨,异城化戎情。
瘴路穷巴徼,蛮川过峤城。
地偏风自杂,天漏月稀明。
危栈连空动,长江到底清。
笑宜防狒狒,言好听猩猩。
抚论如敦行,归情自合盟。
回期佩印绶,何更见新正。
殊立本不偶,非唯今所难。
无门闲共老,尽日泣相看。
鸟畏闻鶗鴂,花惭背牡丹。
何人知此计,复议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