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羽毛摧落向人愁,当食哀鸣似有求。
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为稻粱谋。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和内心的忧愁。"羽毛摧落向人愁",这里的“羽毛”指的是鸟儿的羽毛,它们在秋风中飘落,如同人们心中的忧愁随风而去,但又无法消散。“当食哀鸣似有求”,诗人通过对鸟鸣声的描写,传达了它们似乎也在寻找着什么,这里的“哀鸣”增添了一种悲凉感。
接下来的两句,“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为稻粱谋。”这里的“万里”指的是遥远的距离,而“衡阳”则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名。"冬欲暖"表达了即将到来的冬季似乎还带有几分温暖,但这种温暖感与诗人的内心愁绪形成对比,显得格外珍贵。而“失身元为稻粱谋”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不得已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生活的无奈,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温暖与生计之间挣扎的心理状态。
不详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供水际门。
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
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
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
红梨无叶庇花身,黄菊分香委路尘。
岁晚苍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
老嫌智巧累形躯,欲就田翁学破除。
百岁用痴能几许,救吾黥劓可无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