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

香炉最高顶,中有高人住。

日暮下山来,月明上山去。

形式: 五言绝句

翻译

香炉峰是最高的山峰,那里居住着高洁的人。
到了傍晚时分,他下山归来,明亮的月光又伴随他上山去。

注释

香炉:指代一座山的名字,可能是香炉峰。
最高顶:山的最高峰。
高人:道德高尚或有学问的人。
日暮:傍晚时分。
下山来:从山上下来。
月明:明亮的月光。
上山去:再次上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洁之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香炉最高顶,中有高人住"两句设定了场景,香炉通常象征着清净与神圣,将其置于山顶,不仅强化了空间的高度,更暗示了居住者的心灵高度和洁净。此处“高人”一词,常指隐逸之士或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选择远离尘世的高处以求心灵的平静。

"日暮下山来,月明上山去"两句则展示了这位高人的生活节奏。日暮时分,他从山中下来,这可能是为了与世间交流或处理必要之事;而当夜色降临,月光清辉之时,他又返回山中。这一系列动作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也暗示了他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既与世隔绝又不完全拒绝世俗交流的理想人物形象,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高洁生活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慈恩寺怀旧

去者不可忆,旧游相见时。

凌霄徒更发,非是看花期。

倚玉交文友,登龙年月久。

东阁许联床,西郊亦携手。

彼苍何暖昧,薄劣翻居后。

重入远师溪,谁尝陶令酒。

伊昔会禅宫,容辉在眼中。

篮舆来问道,玉柄解谈空。

孔席亡颜子,僧堂失谢公。

遗文一书壁,新竹再移丛。

始聚终成散,朝欢暮不同。

春霞方照日,夜烛忽迎风。

蚁斗声犹在,鸮灾道已穷。

问天应默默,归宅太匆匆。

凄其履还路,莽苍云林暮。

九陌似无人,五陵空有雾。

缅怀山阳笛,永恨平原赋。

错莫过门栏,分明识行路。

上智本全真,郤公况重臣。

唯应抚灵运,暂是忆嘉宾。

存信松犹小,缄哀草尚新。

鲤庭埋玉树,那忍见门人。

形式: 古风

暮春寻终南柳处士

庞眉一居士,鹑服隐尧时。

种豆初成亩,还丹旧日师。

入溪花径远,向岭鸟行迟。

紫葛垂苔壁,青菰映柳丝。

偶来尘外事,暂与素心期。

终恨游春宫,同为岁月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瘦马行

城傍牧马驱未过,一马徘徊起还卧。

眼中有泪皮有疮,骨毛焦瘦令人伤。

朝朝放在儿童手,谁觉举头看故乡。

往时汉地相驰逐,如雨如风过平陆。

岂意今朝驱不前,蚊蚋满身泥上腹。

路人识是名马儿,畴昔三军不得骑。

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

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

傥借长鸣陇上风,犹期一战安西道。

形式: 古风

鲜于少府宅看花

谢家能植药,万簇相萦倚。

烂熳绿苔前,婵娟青草里。

垂栏复照户,映竹仍临水。

骤雨发芳香,回风舒锦绮。

孤光杂新故,众色更重累。

散碧出疏茎,分黄成细蕊。

游蜂高更下,惊蝶坐还起。

玉貌对应惭,霞标方不似。

春阴怜弱蔓,夏日同短晷。

回落报荣衰,交关斗红紫。

花时苟未赏,老至谁能止。

上客屡移床,幽僧劳凭几。

初合虽薄劣,却得陪君子。

敢问贤主人,何如种桃李。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