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草堂(其二)

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

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

宽闲每迸竹,危朽漫牵萝。

怊怅庭前柏,西来意若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僧人残余的食物很少,佛像古旧却泥塑很多。
他严守着仅有的三件衣物,忍饥挨饿时唱着乞食的歌谣。
在空闲时常常触动竹林,危险而老旧的木头只能任藤蔓攀爬。
心中惆怅地看着庭院前的柏树,从西方来的他又会有什么打算呢?

注释

僧残:指僧人。
尚:还。
食少:食物很少。
佛古:古老的佛像。
但:只是。
泥多:泥塑很多。
寒守:在寒冷中坚守。
三衣法:佛教中的简单生活法则,仅穿三衣。
饥:饥饿。
一钵歌:乞食的歌谣,形容僧人的生活。
宽闲:空闲的时候。
迸竹:触动或触动了竹子。
危朽:危险且朽坏。
漫牵萝:随意地让藤蔓攀爬。
怊怅:惆怅,内心不安。
庭前柏:庭院前的柏树,常用来象征坚韧和长久。
西来:从西方来,可能指远方的僧人。
意若何:他的心意如何,有何打算。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诗人重游草堂时的心境和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名利、超脱红尘的情怀。

“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寺庙生活图:僧侣们早饭吃得不多,但佛像周围却是泥土累积,这既反映了僧侣清贫的生活状态,也暗示着对物质享受淡泊的心态。

“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追求和赞美。在严寒中坚守穿着简单的衣服,在饥饿时依然高声歌唱,这是对佛教出家人的生活理念的颂扬。

“宽闲每迸竹,危朽漫牵萝”写出了草堂周围环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诗人在宽敞自在中享受着竹子的清风,或许是在破旧不堪的亭阁间随意牵引着藤萝,这些都是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

“怊怅庭前柏,西来意若何”则是诗人面对庭前的柏树,感慨万千。柏树常绿不衰,象征着坚韧与长久,诗人的心中可能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人生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操。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重游草堂(其一)

垣屋荒葛藟,野殿冷檀沈。

鹤有思颙意,鹰无恋遁心。

禅房闭深竹,斋钵度遥岑。

寂寞黄尘里,金身倚一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重游草堂(其三)

野寺真兰若,山僧老病多。

疏钟挟谷响,悲梵入樵歌。

水映茅篁竹,云埋茑女萝。

拂尘书所见,因得拟阴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重登宝公塔复用前韵二首(其二)

碧玉旋螺恍隔霄,冠山仙冢亦寥寥。

空馀华构延风月,无复灵踪落市朝。

帐座追严多献宝,供盘随施有操瓢。

他方出没还如此,与物何心作迩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重登宝公塔复用前韵二首(其一)

空见方坟涌半霄,难将生死问参寥。

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

遗寺有门非辇路,故池无钵但僧瓢。

独龙下视皆陈迹,追数齐梁亦未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