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其四)野烧

望中旌旆忽缤纷,疑是横行出塞军。

猛焰燎空欺落日,狂烟遮野截归云。

莫嫌牛马皆妨牧,须喜狐狸尽丧群。

只恐风驱上山去,虚教玉石一时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大珠山下所见的一场野火烧山的壮观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火焰与烟雾的威力,以及这场大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句“望中旌旆忽缤纷”,仿佛是远处的军队正在行进,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壮观的氛围。接着,“疑是横行出塞军”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视觉效果,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中的宏大场面。

“猛焰燎空欺落日,狂烟遮野截归云”两句,通过“欺”和“截”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火焰的猛烈和烟雾的浓重,它们不仅吞噬了夕阳,还遮蔽了天空中的云朵,展现出大自然力量的惊人之处。

“莫嫌牛马皆妨牧,须喜狐狸尽丧群”则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大火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大火可能对畜牧业造成影响,但另一方面,它也消灭了危害生态平衡的狐狸,从长远来看,这对自然环境是有益的。

最后,“只恐风驱上山去,虚教玉石一时焚”表达了诗人对火势失控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感。

整首诗通过对野火烧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之美,同时也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4)

崔致远(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其五)杜鹃

石罅根危叶易乾,风霜偏觉见摧残。

已饶野菊誇秋艳,应羡岩松保岁寒。

可惜含芳临碧海,谁能移植到朱栏。

与凡草木还殊品,只恐樵夫一例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其六)海鸥

慢随花浪飘飘然,轻摆毛衣真水仙。

出没自由尘外境,往来何妨洞中天。

稻粱滋味好不识,风月性灵深可怜。

想得漆园蝴蝶梦,只应如我对君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其七)山顶危石

万古天成胜琢磨,高高顶上立青螺。

永无飞溜侵凌得,唯有閒云拨触多。

峻影每先迎海日,危形长恐坠潮波。

纵饶蕴玉谁回顾,举世谋身笑卞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其八)石上矮松

不材终得老烟霞,涧底何如在海涯。

日引暮阴齐岛树,风敲夜子落潮沙。

自能盘石根长固,岂恨凌云路尚赊。

莫讶低颜无所愧,栋梁堪入晏婴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