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悟和尚赞三首(其一)

道大德备之词,赞师之真。

此处无金二两,俗人酤酒三升。

超佛越祖之谈,赞师之禅。

削圆方竹杖,鞔却紫茸毡。

无可论,无可说,正是守著系驴橛。

那堪更言七坐道场三奉诏旨,大似郑州出曹门,且喜没交涉。

降此之外,毕竟如何。江南两浙,春寒秋热。

寄语诸方,不要饶舌。

形式:

翻译

阐述大道的言语,赞美老师的真谛。
这里没有两两黄金,庸人买酒仅三升。
超越佛祖的言论,赞美老师的禅定。
削平竹杖使之圆滑,缝制紫茸皮垫使其柔软。
无法形容,无法言说,这正是坚守如牵马桩一般。
怎能再提七座道场三次受诏,就像郑州出曹门,庆幸没有纷争。
除此之外,究竟如何?江南两浙,春天寒冷秋天炎热。
告诫各方,不要多嘴。

注释

道大:大道。
德备:完备的道德。
金:黄金。
酤酒:买酒。
超佛越祖:超越佛祖的教义。
禅:禅定。
削圆:削成圆形。
鞔却:缝制。
系驴橛:牵马桩。
七坐道场:七个道场。
奉诏旨:接受诏令。
郑州出曹门:比喻远离纷扰的地方。
没交涉:没有牵扯。
毕竟如何:究竟会怎样。
江南两浙:江南和两浙地区。
春寒秋热:四季分明。
饶舌:多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对一位高僧的赞誉和禅修生活的独特见解。诗中以“道大德备”来形容这位僧人的高尚品德和深邃佛法,强调他的言行超越了佛祖的教诲,禅定功夫深厚。诗人提到“无金二两,俗人酤酒三升”,暗示其清贫生活与世俗的浮华形成对比,更显其修行的纯粹。

“削圆方竹杖,鞔却紫茸毡”描绘了僧人简朴的生活用品,进一步展现其不追求物质享受,专注于内心修炼的形象。“无可论,无可说,正是守著系驴橛”运用比喻,表示禅修到了无需言语表达的境地,如同牵着驴子的木桩,稳固而不动摇。

接下来,诗人提到“七坐道场三奉诏旨”,表明僧人受到朝廷的尊崇,但又以“大似郑州出曹门,且喜没交涉”来表达,即使地位显赫,也保持超然的态度,避免世俗纷扰。

最后,诗人告诫“江南两浙”的僧侣们,“不要饶舌”,强调禅修者应保持沉默,少说多做,回归内心的清净。整首诗通过赞美和寓言式的表达,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高尚品质和禅修生活的深刻内涵。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魏侍郎净心阁

伟哉广大寂灭心,譬如虚空不分别。

拟心求净即染污,况复比伦诸佛土。

又如梦中所见物,所见虽有不可取。

如是通达无有疑,净心心义炳然现。

是义现矣难测量,超诸色相离言说。

过去未来现在世,佛及菩萨与声闻。

一切含识有情类,平等于义如实了。

善哉奇特过量人,只以此阁演是义。

演已便息随所缘,亦与梦中无差别。

我以父母所生口,说此无上妙伽陀。

庄严广大寂灭心,为诸来者作饶益。

形式: 古风

又同尘庵

尘无自性,揽真成立。拟和其光,同亦俱失。

外既匪宽,内亦不窒。是义非虚,亦复非实。

庵中主人,如玉处石。作如是观,千载一息。

形式: 四言诗

用宣禅人求赞

宣传吾真,吾为宣说。眨上眉毛,大巧若拙。

形式: 押[屑]韵

白云端和尚赞二首(其二)

饥餐渴饮,闲坐困眠。赤手杀人,血溅梵天。

形式: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