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莱州雪后望三山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

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

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参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

安期与羡门,乘龙安在哉。

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

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东海像碧绿的玉环,西北方向的海浪卷起莱州湾。
云彩的光芒与天空融为一体,直通到三座仙山的边际。
我此刻正行走在冬季的途中,薄薄的雪已洗净了尘埃。
黄昏时分风停絮定,半夜时分东方的太阳升起。
太华山峰高低错落,时隐时现在云涛之中。
安期生和羡门子高,他们乘龙而逝,如今又在哪里呢?
茂陵的秋风中,我这个过客劝你举杯共饮。
仙境难以企及,只有楚辞中的召唤能引我回归。

注释

碧环:形容东海的碧波如玉环。
登莱:古代地名,指今山东半岛地区。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冬仲:冬季的中间月份,即农历十一月。
扶桑:神话中的日出处,此处指东方。
太华:即华山,中国五岳之一。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此处借指长安。
楚些:楚辞的一种文体,此处可能暗示楚地的召唤。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雪后望三山的画面,诗人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功力,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合,使之成为一首富有哲理又不失豪放的情景诗。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开篇即以壮丽的笔触勾勒出广阔的自然景观,东海宛如巨碧之环,西北则是气势磅磅地攀登至莱州,而那云光与天色相互辉映,直达三山之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无边的向往。

"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诗人在冬日出行,踏着薄薄的雪花,感受着那份清冷与纯净。在黄昏时分,风轻轻地落定,而深夜中,却又是扶桑(一种草本植物)开放的声音,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小变化的观察,更透露出他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参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安期与羡门,乘龙安在哉。" 接下来的两句,以参差(高低不平)的太华山为背景,山顶时隐时现于云海之中,那种超脱凡尘的意境让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神仙世界。而“安期与羡门”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两位神仙,他们乘龙而行,自由自在,这里无疑是诗人对自由精神和高洁生活态度的一种向往。

"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最后几句,以“茂陵秋风客”为出发点,诗人以一个旅途中的游子自居,他在这里接受了一位友人的邀请,与之共饮。然而,当提及到“帝乡不可期”,诗人表达了对远离故土的无奈和对无法实现的理想的感慨。而最后一句“楚些招归来”则是诗人在此情境下,发出的一种召唤,希望能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体而言,此诗不仅展示了苏轼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也折射出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是一首集自然描写、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于一身的经典之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书文与可墨竹,并叙

笔与子皆逝,诗今谁为新。

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真]韵

次韵赵令铄

东坡已报六年穰,惆怅红尘白首郎。

枕上溪山犹可见,门前冠盖已相忘。

故人年少真琼树,落笔风生战堵墙。

端向瓮间寻吏部,老来专以醉为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其一)

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一噫固应号地籁,馀波犹足挂天绅。

买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

莫向百花潭上去,醉翁不见与谁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其二)

滔滔四海我知津,每愧先生植杖芸。

自少多言晚闻道,从今闭口不论文。

滟翻白兽樽中酒,归煮青泥坊底芹。

要识老僧无尽处,床头牛蚁不曾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