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烟霞洞赠学信长老

檐角挂钱江,掉头失西湖。

意识远始明,近山转模糊。

入洞探雨窟,结屋通云衢。

老僧不说佛,清与山同臞。

了知众生性,料理食与居。

精神到盐豉,土木神工俱。

移坐得山情,留客锄春蔬。

我佛至悲苦,度世愿已虚。

师能解世法,但取近者娱。

耳中万松声,味之成笙竽。

他山自晴雨,吾归寻敝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游览烟霞洞的经历,以及对其中长老的赠言,充满了自然与禅意的融合。诗中以“檐角挂钱江,掉头失西湖”开篇,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读者的视线从繁华的都市景象转向幽静的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由喧嚣转入宁静的氛围。

“意识远始明,近山转模糊”,通过视觉上的远近对比,暗示了心灵的净化过程,远处的景物清晰可见,而近处的山峦则变得模糊,象征着心灵的清明与外界的混沌之间的区别。

“入洞探雨窟,结屋通云衢”,描述了深入洞穴探索的过程,以及在洞内建造房屋与外界相连的情景,隐喻了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和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

“老僧不说佛,清与山同臞”,点出了长老的形象,不谈佛法,却与山林融为一体,体现了禅宗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

“了知众生性,料理食与居”,表达了长老对世间众生的理解与关怀,不仅关注物质生活的安排,更深入理解人性的本质。

“精神到盐豉,土木神工俱”,将精神层面的修为比作盐豉,比喻其虽是日常之物,却蕴含着深厚的力量;同时,也赞美了自然界的造化,无论是泥土还是木材,都蕴含着神奇的创造力。

“移坐得山情,留客锄春蔬”,展现了长老邀请客人共享自然之乐,不仅提供美食,还亲自下田劳作,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我佛至悲苦,度世愿已虚”,表达了对佛教慈悲精神的反思,指出度世的意愿可能因现实的复杂而显得无力或空洞。

“师能解世法,但取近者娱”,强调了长老能够理解世俗法则,并从中找到乐趣,体现了超脱与入世的平衡。

“耳中万松声,味之成笙竽”,将自然的声音比作音乐,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内心的愉悦。

“他山自晴雨,吾归寻敝庐”,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接受与适应,以及回归简单生活的愿望,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禅宗思想的探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充满了哲理意味和艺术美感。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山归泛舟出里湖待月

山游腰脚疲,蜷卧如春蚕。

漾舟出里湖,霁色明澄潭。

群峰促使暝,若戒游人贪。

一树尚残照,雨过南山南。

湖光不能紫,细浪吹成蓝。

濛濛觉远喧,渺渺穷幽探。

月出天水分,始知风露酣。

各有愁暮心,诗味从可参。

清景何处求,湖燕飞两三。

一失不可摹,此意吾宁惭。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过邠州

茫茫古豳土,直接陇西路。

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

晨光与麦齐,晶莹缀寒露。

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

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

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

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

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

形式: 古风

行土峡中抵会宁行馆次子言原韵

与子长安来,一月已过半。

朝发青家驿,畏途愁日晏。

悬车下绝壁,浊流倏瀰漫。

飞鸟到来深,颓云匿不散。

槎枒生地穴,破碎撑霄汉。

仰望白日乾,俯穿泥没骭。

车从涧底行,心与悬岩乱。

出险眼渐明,停鞭指行馆。

酒注肝肺热,深谈复达旦。

新机万弩发,势若水滮涆。

方舆自风气,朝报成断烂。

欲通江海情,孰与置邮传。

忽忆去年游,湖亭瀹茗碗。

今夕复何夕,风沙满庭院。

形式: 古风

渡黄河西岸行万山中

积土如穹庐,叠石如夏屋。

落日如车轮,奔驰入荒谷。

风含万里声,草无一寸绿。

人言开辟时,地水相抵触。

至今水裂痕,纵横贯山腹。

山腹俯千寻,其下窈而曲。

当年海底形,一一森在目。

昆崙西来脉,矫若龙蛇伏。

积气尽东趋,尾闾成大陆。

神功不到处,留此鸿荒局。

八月雪花飞,高峰削寒玉。

盘天入泱莽,度地有盈缩。

欲穷变化根,心远境转促。

翻羡北窗人,卧游一丘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