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二十三)

定律零陵玉管,调钟始平铜尺。

龙门之下孤桐,泗水之滨鸣石。

河灵于是让圭,山精所以奉璧。

涤九川而赋税,乘三危而纳锡。

北里之禾六穗,江淮之茅三脊。

可以玉检封禅,可以金绳探册。

终永保于鸿名,足扬光于载籍。

形式: 六言诗

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古人对音乐的追求和鉴赏。诗中通过各种精致的比喻,如“定律零陵玉管”、“调钟始平铜尺”,描述了乐器制作的精细程度,体现了当时对于音乐工艺的高标准。

接着,“龙门之下孤桐,泗水之滨鸣石”则描绘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情景,其中“孤桐”和“鸣石”都是古代乐器的材料,其在特定的环境中发声,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这两种物象表达了对自然界音响之美的欣赏。

“河灵于是让圭,山精所以奉璧”则是借助神话中的元素来强化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河灵和山精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或精灵,他们分别将宝玉让给人间,这里象征着音乐如同宝贵之物被赋予人类。

“涤九川而赋税,乘三危而纳锡”可能是在比喻地描述音乐的创作过程,或是对乐器制作中金属材料的提炼过程,体现了诗人对于音乐创作和工艺的敬畏之心。

接下来的“北里之禾六穗,江淮之茅三脊”则可能是在描绘某种地方特有的景象或物产,这里的“北里之禾六穗”、“江淮之茅三脊”可能是指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和植物,通过这些细节来丰富诗歌的意境。

最后,“可以玉检封禅,可以金绳探册”则是在表达音乐的高雅与神圣,它能够像古代的宝贵文籍一样被珍视和传颂。"终永保于鸿名,足扬光于载籍"则是说这种美好的艺术成就将会流传千古,被后世所铭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乐器、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神话元素和地方特色的融入,展现了一个音乐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又具有崇高艺术价值的理想境界。

收录诗词(323)

庾信(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 籍贯:北周时期
  • 生卒年:513—581

相关古诗词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二十四)

太上之有立德,其次之谓立言。

树善滋于务本,除恶穷于塞源。

冲深其智则厚,昭明其道乃尊。

仁义之财不匮,忠信之礼无繁。

动天无有不届,唯时无幽不彻。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自非刚克掩义,无所离于剿绝。

形式: 六言诗

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角调曲二首(其十二)

止戈见于绝辔之野,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信义俱存乃先忘食,五材并用谁能去兵。

虽圣人之大宝曰位,实天地之大德曰生。

泾渭同流清浊异能,琴瑟并御雅郑殊声。

扰扰烝人声教不一,茫茫禹迹车轨未并。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恻隐其心训以慈惠,流宥其过哀矜典刑。

形式: 古风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十三)

匡赞之士或从渔钓,云雨之才乍叹幽谷。

寻芳者追深径之兰,识韵者探穷山之竹。

克明其德贡以三事,树之风声言于九牧。

协用五纪风若从事,农用八政甘作其谷。

殊风共轨见之周南,异亩同颖闻之康叔。

祁寒暑雨是无胥怨,天覆云油滋焉渗漉。

幸无谢上古之淳人,庶可以封之于比屋。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变宫调二首(其六)

帝游光出震,君明擅在离。

岩廊惟眷顾,钦若尚无为。

龙穴非难附,鸾巢欲可窥。

具茨应不远,汾阳宁足随。

烝民播植重,沟洫劬劳多。

桑林还注雨,积石遂开河。

明徵逢永命,平秩值年和。

更有薰风曲,方闻晨露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