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十三)

匡赞之士或从渔钓,云雨之才乍叹幽谷。

寻芳者追深径之兰,识韵者探穷山之竹。

克明其德贡以三事,树之风声言于九牧。

协用五纪风若从事,农用八政甘作其谷。

殊风共轨见之周南,异亩同颖闻之康叔。

祁寒暑雨是无胥怨,天覆云油滋焉渗漉。

幸无谢上古之淳人,庶可以封之于比屋。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先贤德行和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

"匡赞之士或从渔钓,云雨之才乍叹幽谷。寻芳者追深径之兰,识韵者探穷山之竹。" 这几句描绘了一种隐逸生活,其中“匡赞”指的是能够赏识人才的人,“渔钓”则是隐居的象征;“云雨之才”指有才华的人在云雾中吟咏,"幽谷"则形容他们隐逸的环境。接着,诗人写到寻找兰花和探求竹子的行为,表现出对自然美好的追求与欣赏。

"克明其德贡以三事,树之风声言于九牧。协用五纪风若从事,农用八政甘作其谷。" 这几句中,“克明其德”指的是能够显扬其德行的人,他们的德行通过“三事”来彰显;“树之风声”则是他们德行的传播,与“九牧”相联系,可能暗示了一种广泛的影响。接着,“协用五纪风若从事”表明了历史上各朝代的统治都能与这份理想中的风俗相符合,而“农用八政甘作其谷”则描绘了一种农业社会中,通过八条政策使农民生活得以安定。

"殊风共轨见之周南,异亩同颖闻之康叔。祁寒暑雨是无胥怨,天覆云油滋焉渗漉。" 这几句通过“殊风共轨”和“异亩同颖”的对比,强调了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差异性,但在周南和康叔的治理下,人们能够共同享受太平盛世之福;接下来,“祁寒暑雨是无胥怨”表明四季如常,无灾害发生,而“天覆云油滋焉渗漉”则形容了一种祥和安宁的自然景象。

最后,"幸无谢上古之淳人,庶可以封之于比屋。" 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淳朴之人的感激,以及希望这种美好社会状态能够长久保存,甚至能在普通百姓家中(“比屋”)也得到体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淳朴、太平世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323)

庾信(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 籍贯:北周时期
  • 生卒年:513—581

相关古诗词

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变宫调二首(其六)

帝游光出震,君明擅在离。

岩廊惟眷顾,钦若尚无为。

龙穴非难附,鸾巢欲可窥。

具茨应不远,汾阳宁足随。

烝民播植重,沟洫劬劳多。

桑林还注雨,积石遂开河。

明徵逢永命,平秩值年和。

更有薰风曲,方闻晨露歌。

形式: 古风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七)

移风广轩历,崇德盛唐年。

成文兴大雅,出豫动钧天。

黄钟六律正,阊阖八风宣。

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弦。

舞林鸾更下,歌山凤欲前。

闻音能辨俗,听曲乃思贤。

感物观治乱,心恒防未然。

君子得其道,大平何有焉。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徵调曲六首(其十四)

乾坤以含养覆载,日月以贞明照临。

达人以四海为务,明君以百姓为心。

水波澜者源必远,树扶疏者根必深。

云雨取施无不洽,廊庙求才多所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十五)

淳风布政常无欲,至道防人能变俗。

求仁义急于水火,用礼让多于菽粟。

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

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

形式: 古风 押[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