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嗔火焚和气,令人相貌恶。
修罗才现前,菩萨都走却。
养就三毒躯,恣为五欲乐。
智者善思惟,早服慈悲药。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嗔恨心对个人形象与心灵的影响。诗人通过“嗔火焚和气”,形象地描述了嗔恨心如同火焰一般,焚烧了内心的和谐与平和,导致人的面容变得丑陋,心灵变得扭曲。接着,“修罗才现前,菩萨都走却”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宗教中的概念,将嗔恨心比作修罗(一种恶神),而菩萨则象征着善良与慈悲。这句话暗示了在嗔恨心面前,即使是善良与慈悲的力量也可能退避三舍。
下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揭示了嗔恨心带来的后果——“养就三毒躯,恣为五欲乐”。这里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三种烦恼,意指人们因为嗔恨心而滋养了这些负面情绪,放纵于欲望之中,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最后,“智者善思惟,早服慈悲药”则是对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建议,鼓励智慧之人通过思考与修行,早日服用慈悲之药,即通过慈悲与智慧来净化内心,摆脱嗔恨的束缚,恢复内心的和谐与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嗔恨心对个体心灵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智慧与慈悲来克服这种负面情绪,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心王不自明,便被六贼扰。
见色已昏迷,闻香即颠倒。
功德与法财,尽底遭劫了。
只因无慧力,贫穷三恶道。
世人皮底黠,肚里没头痴。
只取眼前乐,不忧身后非。
眼前乐不久,身后苦多时。
愿君早为计,后悔恐难追。
求名趋于朝,求利入于市。
古今朝市间,相争如鼎沸。
不如归山林,揩磨自心地。
心地若分明,名利如唾涕。
人身苟无业,生死何足疑。
生也不须恋,一亦不须悲。
一身真逆旅,万事皆儿嬉。
请来绿岩畔,与君歌紫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