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悟真篇答张太常二首(其二)

误真非是《悟真篇》,平叔当时已有言。

只为世人多恋著,且从情欲起因缘。

痴人前岂堪谈梦,真性中难更说玄。

为问道人还具眼,试看何物是青天?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此诗《书悟真篇答张太常二首(其二)》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诗中探讨了对“悟真”之理解与实践的深刻哲理,以及世俗情感与追求真理之间的冲突。

首句“误真非是《悟真篇》,平叔当时已有言”,借用《悟真篇》这一典故,指出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误解,而早在先贤口中已有明示。这里的“平叔”可能指代的是古代的某位智者或先贤,暗示着古人对于真理的探索和理解。

接着,“只为世人多恋著,且从情欲起因缘”两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物质世界和情感的过度依恋,这成为人们难以摆脱的束缚,也是追寻真理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诗人认为,正是这些世俗的情感和欲望,使得人们难以洞察事物的本质,迷失于表象之中。

“痴人前岂堪谈梦,真性中难更说玄”则进一步强调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超越世俗的迷障,深入内心,探寻真正的自我。对于那些被世俗情感所蒙蔽的人而言,谈论关于真理和本性的深奥话题是徒劳无益的,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被欲望和幻象所占据。

最后,“为问道人还具眼,试看何物是青天?”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提出了一种寻求真理的方法——向得道之人请教。通过这样的途径,或许能够拨开迷雾,看到真理的光辉,即“何物是青天”。这里“青天”象征着真理、纯净和自由,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世俗情感与追求真理之间冲突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和真理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

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

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

莫倚贰师能出塞,极知充国善平羌。

疮痍到处曾无补,翻忆钟山旧草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回军上杭

山城经月驻旌戈,亦复幽寻到薜萝。

南国已忻回甲马,东田初喜出农蓑。

溪云晓度千峰雨,江涨新生两岸波。

暮倚七星瞻北极,绝怜苍翠晚来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喜雨三首(其一)

即看一雨洗兵戈,便觉光风转石萝。

顺水飞樯来买舶,绝江喧浪舞渔蓑。

片云东望怀梁国,五月南征想伏波。

长拟归耕犹未得,云门初伴渐无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喜雨三首(其二)

辕门春尽犹多事,竹院空閒未得过。

特放小舟乘急浪,始闻幽碧出层萝。

山田旱久兼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

莫谓可塘终据险,地形原不胜人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