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春雪昼悠飏,飘飞试士场。
缀毫疑起草,沾字共成章。
匝地如铺练,凝阶似截肪。
鹅毛萦树合,柳絮带风狂。
息疫方殊庆,丰年已报祥。
应知郢上曲,高唱出东堂。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下雪的景象,同时也是对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一种庆贺。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雪花纷飞、试士场上氛围紧张而又喜悦的画面。
“春雪昼悠飏,飘飞试士场。”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时间和空间背景,春天的雪意外地缓缓降落,在考场上空中飘飞,给即将进行的考试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喜庆。
“缀毫疑起草,沾字共成章。” 这里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试卷上的每一个字、每一笔都承载着考生的期望和希望,彷彿间透露出对考试结果的期待。
“匝地如铺练,凝阶似截肪。” 雪花覆盖大地,如同铺展开来的丝绸;积雪在台阶上堆积,宛如切割下来的肉块。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雪后景致的壮观与静谧。
“鹅毛萦树合,柳絡带风狂。” 雪花像鹅毛一样附着在树枝上,而轻柔的柳絮随着狂风摇摆。这两句通过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息疫方殊庆,丰年已报祥。” 这里诗人提到了疫病得到平息,以及丰收年的喜讯。疫病的平息象征着灾难的结束,而丰收则预示着吉祥和欢庆。
“应知郢上曲,高唱出东堂。” 最后两句,诗人提醒人们应当知道这种美好时光,就如同在郢城之上曲终人散时,那种高声歌唱的场景,仿佛从东堂中传来。这不仅是对考试成功的一种庆祝,也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春雪这一特殊天气,营造出一种祥瑞和喜悦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士子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以及对成功者的赞誉与祝福。
不详
十处投人九处违,家乡万里又空归。
严霜昨夜侵人骨,谁念高堂未授衣。
一径深窈窕,上升翠微中。
忽然灵洞前,日月开仙宫。
道士十二人,往还驭清风。
焚香入深洞,巨石如虚空。
夙夜备蘋藻,诏书祠张公。
五云何裴回,玄鹤下苍穹。
我本道门子,愿言出尘笼。
扫除方寸间,几与神灵通。
宿昔勤梦想,契之在深衷。
迟回将不还,章绶系我躬。
稽首谢真侣,辞满归崆峒。
混沌未分我独存,包含四象立乾坤。
还丹须向此中觅,得此方为至妙门。
煮石烹金炼太元,神仙不肯等闲传。
人能认得其中理,夺尽乾坤造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