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二首

高垣门十一,云是鲁城基。

浮浮化荆榛,孔庙存威仪。

奎门出浩荡,杏坛历逶迤。

古今帝王所,形仆影即随。

人间此天阙,可望不可跻。

诗书寿老壁,孙子绵遗规。

杲杲不可尚,百世当前知。

形式: 古风

翻译

高大的城墙有十一座,据说这是鲁城的基础。
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变为荆棘丛生,唯有孔庙依然保持着庄重的威严。
奎门展现着广阔气象,杏坛蜿蜒曲折地延伸。
这里是古今帝王的圣地,他们的身影和事迹仿佛近在眼前。
人间仿佛有天宫在此,遥不可及却令人向往。
墙壁上刻着诗书,传递着长寿和古老的传统。
这些智慧的光芒无法超越,百代之后的人们仍能从中受益。

注释

高垣:高大的城墙。
鲁城基:鲁城的基础。
孔庙:孔子的庙宇。
威仪:庄重的威严。
奎门:古代学府的象征。
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
形仆影:身影和事迹。
天阙:天宫般的神圣之地。
诗书:古代文献,包括诗歌和书籍。
寿老壁:刻有长寿和智慧的墙壁。
杲杲:明亮的样子,形容智慧之光。
尚:超越。
百世:百代,指时间长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雄伟城垣的壮观景象,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繁华与当下衰败的感慨。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历史的画卷。

“高垣门十一,云是鲁城基。”开篇便点明地点,是古代鲁国的遗址,通过“高垣”二字传达出一种雄伟与壮观之感,同时也透露出历史的沉重。

“浮浮化荆榛,孔庙存威仪。”这里借用了自然景象来表达历史的沧桑变化,而“孔庙”则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即便历经时光的洗礼,但依旧保持着其庄严与肃穆。

“奎门出浩荡,杏坛历逶迤。”诗人通过对古代帝王行迹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辉煌,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感慨,因为这些辉煌已成过去。

“古今帝王所,形仆影即随。”这两句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更迭与时间流逝的思考。帝王虽已不在,但他们的遗迹和影响依然存在,仿佛他们的身影仍旧跟随着岁月。

“人间此天阙,可望不可跻。”这两句则是诗人自身情感的流露,他对那无法触及的历史高峰持有敬仰之心,同时也感到一种无力回天的悲凉。

“诗书寿老壁,孙子绵遗规。”这里诗人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儒家经典的提及,再次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即便时代更迭,但这些智慧永存。

“杲杲不可尚,百世当前知。”结尾两句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总结。诗人认为那些已逝的辉煌不再,可是历经百世仍旧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的传承,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历史沧桑以及文化价值永恒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35)

王奕(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南宋,入元后曾出任玉山县儒学教谕。与谢枋得等南宋遗民交往密切,诗文中不乏以遗民自居的文句,所以《宋诗纪事》将他列入书中。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因《玉窗如庵记》末署“岁癸巳二月朔,前奉旨特补玉山儒学教谕伯敬谨撰并书”,然则奕食元禄久矣,迹其出处,与仇远、白珽相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改题元人。代表作品有《酹江月》、《摸鱼儿》和《沁园春》等

  • 字:伯敬
  • 号:斗山
  • 籍贯:玉山(今属江西)
  • 生卒年:1293

相关古诗词

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八首

荒荒望鲁甸,姬孔庙粼粼。

允祚五十代,颜孟东西邻。

旁求侍坐翁,草莽迷城闉。

岂应发肤体,竟此成湮沦。

铿尔续道韵,垂此天伦亲。

犁锄供子职,犹裕耕凿民。

可能百世祀,不庙三省身。

亦必有坛壝,尚稽廓荆榛。

五贤配西序,馀沥波杨荀。

肥马视轻服,此景良清新。

微言苟不及,往迹亦易陈。

安得沂水上,菊泉荐斯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十首

人惟君与师,得在天地间。

蜂蚁失所主,生息决不蕃。

逐日渴未死,顾影悲余年。

平生东鲁心,皓首瞻圣贤。

上下二千载,历历观遗镌。

惜哉数墨子,想像成虚传。

十章纪大略,尽和遗山篇。

忠肠搅葵漆,喉棘不忍言。

持归刻琊石,何□勒燕然。

形式: 古风

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三首

圣人与天游,择地岂必巧。

袤延十里林,老翠镇盘绕。

斧斤不可寻,兵劫不能燎。

翁仲俨冠带,麟虎峙强矫。

书生拜风木,起立九肠搅。

筑室今不多,驰跸古应少。

春秋泉壤幽,日月天地晓。

洙桥一线流,渗注入万沼。

入陵见金碗,公相计不早。

父乾兮母坤,白骨无寿夭。

衔冤绝归鹤,谁复欣华表。

九原信可作,两观事未了。

形式: 古风

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五首

高门连曲沼,上有泮宫台。

芹藻莽不复,菰蒲弄风埃。

灵光突其右,荒秽良可哀。

两阜爪距地,驱车俨临淮。

鸡虫争得失,扰扰胡为哉。

何如袖春服,行歌与时偕。

我来晞白发,归咏同此怀。

柴桑志童冠,寤寐须偕来。

酌逵洗逸盼,雅趣孰此偕。

步雩习风腋,自觉聪明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