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位老农住在深山中,耕种着仅有三四亩的山田。
因为田里的庄稼稀疏,税收繁重,他连饭都吃不上,收获的粮食只能缴入官仓,最终化为泥土。
到了年终,他空荡的农舍旁,只有锄头和犁,叫儿子上山去捡拾橡实充饥。
而西江的商人却满载着价值百斛的珍珠,他们的船上养的狗都能天天吃到肉。

注释

老农:贫穷的农民。
山住:住在山区。
三四亩:少量的土地。
苗疏:庄稼稀疏。
税多:税收沉重。
不得食:无法吃饱。
化为土:变成泥土。
岁暮:年底。
锄犁:农具。
空室:空房子。
呼儿登山:叫唤孩子上山。
橡实:橡树果实。
贾客:商人。
珠百斛:大量的珍珠。
船中养犬长食肉:船上养的狗有肉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农在山中贫困的生活状态。开篇便点明了老农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通过“耕种山田三四亩”表达出他赖以维生的土地数量有限。

接着,“苗疏税多不得食”一句,反映出了农业生产的艰难和税收的沉重。尽管老农辛勤劳作,但因自然条件限制(苗疏)加上繁重的税负,使得他的收成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输入官仓化为土”则是对前述税收问题的进一步阐释,意味着即便是少量的收获也要上缴给官方,最终在官仓中消耗殆尽,好像土地生出又归于尘土一样,凸显了老农的无奈和悲哀。

诗歌后半部分转向老农年末时的境况,“岁暮锄犁傍空室”描绘的是在年终的时候,他还得继续劳作,以维持生计。紧接着“呼儿登山收橡实”则展现了家庭成员共同度过困难时期的情景,老农呼唤着他的孩子们一起上山收集橡树的果实,作为生活所需。

最后两句“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是对比老农艰苦生活的一种映照。西江的商人拥有珠宝百斛,享受着富裕的生活,他们的船上还养着狗,这些狗能够长时间吃到肉食,与老农家收集橡实以果腹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通过对比贫富生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的深刻感慨。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野居

贫贱易为适,荒郊亦安居。

端坐无馀思,弥乐古人书。

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鱼。

我无耒与网,安得充廪厨。

寒天白日短,檐下煖我躯。

四肢暂宽柔,中肠郁不舒。

多病减志气,为客足忧虞。

况复苦时节,览景独踟蹰。

形式: 古风

雀飞多

雀飞多,触网罗,网罗高树颠。

汝飞蓬蒿下,勿复投身网罗间。粟积仓,禾在田。

巢之雏,望其母来还。

形式: 古风

寒塘曲

寒塘沉沉柳叶疏,水暗人语惊栖凫。

舟中少年醉不起,持烛照水射游鱼。

形式: 古风

湖南曲

潇湘多别离,风起芙蓉洲。

江上人已远,夕阳满中流。

鸳鸯东南飞,飞上青山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