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
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历史哀愁和对逝者灵魂的追思。首句“杜宇竟何冤”中的“杜宇”,即古蜀王杜宇,其事迹被后世演义为因谏言得罪而死,成为了忠良典型。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良之士的同情。
接着,“年年叫蜀门”则是说每到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杜宇的冤魂仍在哀嚎,呼唤着那座古老的蜀门。这里“蜀门”既可以理解为古蜀国的象征,也暗指历史的深渊。
第三句“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表达了诗人对杜宇冤死之事仍旧怀有深沉怨恨,并试图通过吊唁来安抚那逝去的灵魂。这里“积恨”和“残魂”都极力渲染了一种难以消散的历史悲剧感。
以下两句“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则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哀愁。在这里,“芳草”和“红花”都是春天的景象,但却被赋予了哀伤的色彩。芳草不再只是生机勃勃的象征,而是迷失了肠络,像是历史悲剧的纠结。而那应开盛放的红花,却染上了血痕,更深化了诗中的哀愁。
最后两句“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山川依旧展现着春天的明媚景色,也无法驱散那份哀伤。诗人发出“呜咽”之声,而后问“谁论”,似乎在询问是否还有人愿意倾听这段历史的叙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杜宇冤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忠良遭遇不公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哀愁和无力感。
不详
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清晨候吏把书来,十载离忧得暂开。
痴叔去时还读易,仲容多兴索衔杯。
人心计日殷勤望,马首随云早晚回。
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兵符严重辞金马,星剑光芒射斗牛。
笔落青山飘古韵,帐开红旆照高秋。
香连日彩浮绡幕,溪逐歌声绕画楼。
可惜登临佳丽地,羽仪须去凤池游。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
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
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
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
点滴侵寒梦,萧骚著淡愁。
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