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

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杜鹃鸟究竟有什么冤屈,年复一年在蜀地鸣叫。
它至今怀抱着满腔愤恨,永恒地哀悼着逝去的灵魂。
芳香的草丛似乎纠结了它的愁肠,鲜红的花朵仿佛沾染了它的血泪。
山川间尽是春天的景色,但它的悲鸣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杜宇:杜鹃鸟。
冤:冤屈。
蜀门:蜀地。
积恨:满腔愤恨。
残魂:逝去的灵魂。
芳草迷肠结:愁肠纠结于芳草之中。
红花染血痕:红花似被血泪染红。
山川尽春色:山川间充满春意。
呜咽:悲鸣。
谁论:有谁能理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历史哀愁和对逝者灵魂的追思。首句“杜宇竟何冤”中的“杜宇”,即古蜀王杜宇,其事迹被后世演义为因谏言得罪而死,成为了忠良典型。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良之士的同情。

接着,“年年叫蜀门”则是说每到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杜宇的冤魂仍在哀嚎,呼唤着那座古老的蜀门。这里“蜀门”既可以理解为古蜀国的象征,也暗指历史的深渊。

第三句“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表达了诗人对杜宇冤死之事仍旧怀有深沉怨恨,并试图通过吊唁来安抚那逝去的灵魂。这里“积恨”和“残魂”都极力渲染了一种难以消散的历史悲剧感。

以下两句“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则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哀愁。在这里,“芳草”和“红花”都是春天的景象,但却被赋予了哀伤的色彩。芳草不再只是生机勃勃的象征,而是迷失了肠络,像是历史悲剧的纠结。而那应开盛放的红花,却染上了血痕,更深化了诗中的哀愁。

最后两句“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山川依旧展现着春天的明媚景色,也无法驱散那份哀伤。诗人发出“呜咽”之声,而后问“谁论”,似乎在询问是否还有人愿意倾听这段历史的叙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杜宇冤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忠良遭遇不公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哀愁和无力感。

收录诗词(492)

杜牧(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字:牧之
  • 号:樊川居士
  •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公元803-约852年

相关古诗词

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

清晨候吏把书来,十载离忧得暂开。

痴叔去时还读易,仲容多兴索衔杯。

人心计日殷勤望,马首随云早晚回。

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

兵符严重辞金马,星剑光芒射斗牛。

笔落青山飘古韵,帐开红旆照高秋。

香连日彩浮绡幕,溪逐歌声绕画楼。

可惜登临佳丽地,羽仪须去凤池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

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

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夜雨

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

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

点滴侵寒梦,萧骚著淡愁。

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