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时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小麦因春天没下雨而枯死,秋季稻谷又遭受早霜的损害。
年成不好,人们没有粮食吃,只好到田里采集地黄。
采集的地黄又能做什么用呢?只能拿去换一点粗粮。
黎明就扛着锄头出去,到傍晚时分连筐都没装满。
把这些地黄拿到富贵人家,卖给那些面色红润的公子哥。
把这些地黄喂给你的肥马,能让它跑起来闪闪发光。
我只希望能换取马剩下的粮食,救救这饥饿难耐的肠胃。

注释

麦死:小麦死亡。
春不雨:春天没有下雨。
禾损:稻谷受损。
秋早霜:秋天早来的霜冻。
岁晏:年成不好或年底。
口食:口粮,食物。
地黄:一种中药草,可食用。
糇粮:粗粮,简单的食物。
凌晨:天刚亮。
荷锄:扛着锄头。
不盈筐:不满一筐。
朱门家:富贵人家。
白面郎:形容面色红润的富家子弟。
啖:喂食。
肥马:肥壮的马。
马残粟:马吃剩的粮食。
苦饥肠:极度饥饿的肠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困境的图景,通过对自然灾害和贫苦百姓生活状况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开篇两句“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直接揭示了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春天无雨导致麦子枯萎,而秋天过早的霜冻又摧毁了禾苗,从而影响到了农民的口粮。

接着,“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进一步强调了农作物的损失和人民的饥饿。诗人用“岁晏”指代年末,意味着收成之际却“无口食”,表明农业生产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民众的饥荒。而“田中采地黄”则是对农作物枯萎状况的具体描写。

在“采时将何用,持以易糇粮”的两句中,诗人通过提问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惑。农民辛勤劳作所得仅能换取些许粮食,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则是描绘一天辛苦劳作却收获甚微的农人生活状态,早起晚睡,但收获寥寥。

至于“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诗人转而写到了农产品流向富贵之家的现象,即便宜行事的商人将稀缺的粮食高价出售给有钱人家,以此满足他们养育肥壮马匹的奢侈生活。而“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中的“照地光”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受宠爱之物所散发出的光彩,暗喻着权贵们对财富的炫耀。

最后,“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中诗人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将养肥了马匹所剩余的食物换成稀缺的粮食,以解除民众的饥饿之苦。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仁爱情怀,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贫富差距的深刻批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唐代农村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矛盾,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金銮子晬日

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

生来始周岁,学坐未能言。

惭非达者怀,未免俗情怜。

从此累身外,徒云慰目前。

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

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

形式: 古风

陕府王大夫相迎偶赠

紫微阁老自多情,白首园公岂要迎。

伴我绿槐阴下歇,向君红旆影前行。

纶巾发少浑欹仄,篮舆肩齐甚稳平。

但问主人留几日,分司宾客去无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青龙寺早夏

尘埃经小雨,地高倚长坡。

日西寺门外,景气含清和。

闲有老僧立,静无凡客过。

残莺意思尽,新叶阴凉多。

春去来几日,夏云忽嵯峨。

朝朝感时节,年鬓闇蹉跎。

胡为恋朝市,不去归烟萝。

青山寸步地,自问心如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青冢

上有饥鹰号,下有枯蓬走。

茫茫边雪里,一掬沙培塿。

传是昭君墓,埋闭蛾眉久。

凝脂化为泥,铅黛复何有。

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

郁郁如苦雾,不随骨销朽。

妇人无他才,荣枯系妍否。

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

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纷纠。

遂使君眼中,西施作嫫母。

同侪倾宠幸,异类为配偶。

祸福安可知,美颜不如丑。

何言一时事,可戒千年后。

特报后来姝,不须倚眉首。

无辞插荆钗,嫁作贫家妇。

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