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履远寄之作

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高位纷纷谁得志,穷途往往始能文。

柴桑今日思元亮,天禄何时召子云。

直使声名传后世,穷通何必较功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潇洒离去京城门,士人们定会哀叹如玉石焚烧。
高官显位上谁又能实现抱负,困厄之路常能激发文才。
今日怀念陶渊明,期盼如张衡般被召回朝廷。
名声流传至后世即可,穷困还是显达不必以功绩衡量。

注释

飘然:潇洒。
逐客:离去。
都门:京城门。
悲:哀叹。
玉石焚:比喻贤才被毁。
高位:高官显位。
纷纷:众多。
得志:实现抱负。
穷途:困厄之路。
始能文:常能激发文才。
柴桑:指陶渊明(曾居柴桑)。
元亮:陶渊明的字。
天禄:古代官职名,此处指朝廷召用。
子云:张衡的字。
直使:即使。
声名:名声。
传后世:流传至后世。
穷通:穷困与显达。
何必:不必。
较:比较。
功勋:功绩。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声望与历史评价的深刻反省。

开篇“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两句,诗人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离开京城,与朋友一同行走,心中却充满了对过往事物的哀伤和不舍。这里的“玉石焚”暗指历史上因政治斗争而被诽谤或遭受不幸的人物,如汉代的玉皇大帝、石崇等,表达诗人对于才华横溢却不能施展抱憾之情。

接下来的“高位纷纷谁得志,穷途往往始能文”则是对那些在高位上争斗不休的人们的嘲讽。他们虽然身居要职,却往往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相反,那些在困顿之中的人往往能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留名后世。

“柴桑今日思元亮”一句,诗人提及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字元亮),以及他的朋友柳宗元。两人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偏远之地,但在那里他们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并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天禄何时召子云”则是对历史上那些得以安享天年、名垂后世的人物的一种向往。这里的“子云”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他因才华横溢而被朝廷召回,获得了高官厚禄。

最后,“直使声名传后世,穷通何必较功勋”两句,是诗人对于个人名声和历史评价的一种思考。无论是处于贫困还是成功的状态,只要能够留下真实的声音和作品,就不必过于计较功绩与否。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文学才华,是一篇融合了个人情感、社会思考和历史反思的杰出之作。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

朝廷今日四夷功,先以招怀后殪戎。

胡地马牛归陇底,汉人烟火起湟中。

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

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

熙河形势压西陲,不觉连营列汉旗。

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称觞别殿传新曲,衔璧名王按旧仪。

江汉一篇犹未美,周宣方事伐淮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王胜之咏雪

万户千门车马稀,行人却返鸟休飞。

玲珑剪水空中堕,的皪装春树上归。

素发联华惊老大,玉颜争好羡轻肥。

朝来已贺丰年瑞,更问田家果是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乐道送花

沁水名园好物华,露盘分送子云家。

新妆欲应何人面,彩笔知书几叶花。

曾和郢中歌白雪,亦陪天上饮流霞。

春风已得同心赏,更拟携诗载酒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