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贾讷朝奉通判眉州

归念长依落日边,壶浆今见逆新官。

声传已觉讴歌遍,身到前知政令宽。

民病贤人来已暮,时平蜀道本无难。

明年我欲修桑梓,为赏庭前荔子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思乡之情常伴夕阳西下,今日见到迎新的官员捧酒而来。
歌声传来,已知到处都是赞颂之声,我亲身前来,预感政策会宽厚仁慈。
百姓期盼贤能者到来已是傍晚,如今时局太平,蜀道本就不难行。
来年我计划修建家乡,只为欣赏庭院前那红彤彤的荔枝。

注释

归念:思乡之情。
长依:长久伴随。
落日边:夕阳西下。
壶浆:酒水或敬意。
逆新官:迎接新来的官员。
声传:歌声流传。
已觉:已经感觉到。
讴歌遍:到处赞颂。
身到:亲自到达。
政令宽:政策宽容。
民病:百姓忧虑。
贤人来:贤能者到来。
已暮:时间已晚。
时平:时局太平。
蜀道:蜀地的道路。
无难:不艰难。
明年:来年。
修桑梓:修建家乡。
赏庭前荔子丹:欣赏庭院前的红荔枝。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送贾讷朝奉通判眉州》。诗人以送别友人贾讷赴任眉州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愿和对地方治理的期待。

首句“归念长依落日边”,寓言贾讷离别之际,诗人的心绪如同夕阳余晖般绵长,充满了思乡之情。次句“壶浆今见逆新官”,描绘了当地百姓以酒水欢迎新官的场景,展现出民间的热情与对公正官员的期盼。

第三句“声传已觉讴歌遍”,通过民众的歌声传播,体现了贾讷还未到任,其名声已经深入人心,预示着他的到来将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支持。第四句“身到前知政令宽”,进一步表达出人们对贾讷宽厚政策的期待。

第五句“民病贤人来已暮”,暗示贾讷的到来恰逢百姓需要救助之时,暗含了对友人责任感的期许。最后一句“时平蜀道本无难”,以蜀道虽险但和平时期易于治理为喻,寄寓对友人在新任上能够顺利施展才能的祝愿。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寄托了对地方治理的美好愿景,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社稷的忧虑。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送钱承制赴广东都监

家声远继河西守,游宦多便岭外官。

南海无波闲斗舸,北堂多暇得羞兰。

忽闻常棣歌离索,应寄寒梅报好安。

它日扁舟定归计,仍将犀玉付江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钱婺州纯老

桃花汴水半河流,已作南行第一舟。

倦报朝中言啧乱,喜闻淮上橹咿呦。

平时答策词无枉,此去为邦学更优。

自古东阳足贤守,请君重赋沈公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顿起及第还蔡州

诏书京辅起沉沦,岁贡仍居第一人。

不愧得官名暂屈,自誇对策语深淳。

读书饱足终无厌,从宦奔驰自此新。

我去淮阳今不久,邻邦时得问音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高士敦赴成都兵钤

扬雄老病久思归,家在成都更向西。

邂逅王孙驰驿骑,丁宁父老问耕犁。

禅房何处不行乐,壁像君家有旧题。

德厚不妨三世将,时平空见万夫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