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翻译

牵马饮水度过秋日的河,河水寒冷,风像刀子一般锋利。
广阔的沙漠上太阳还未落下,昏暗中能看见远处的临洮。
过去在长城发生的战役,人们都说那时的士气高昂。
从古至今,黄沙漫天,白骨散落在蓬蒿之间。

注释

饮马:让马饮水。
渡:过,穿过。
秋水:秋季的河水。
水寒:河水寒冷。
风似刀:风非常刺骨,像刀割一样。
平沙:广阔的沙漠。
日未没:太阳还没下山。
黯黯:昏暗的样子。
临洮:地名,在今甘肃省,这里泛指边塞之地。
昔日:往昔,过去。
长城战:在长城一带发生的战争。
咸言:都这样说,普遍认为。
意气高:士气高昂,精神振奋。
黄尘:指战场上的尘土,也象征战争。
足今古:贯穿古今,意味着战争频繁。
白骨:战士的遗骸。
乱蓬蒿:散乱在杂草丛中。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战士哀感的诗句。开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两句,通过对季节、自然环境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肃杀而萧瑟的氛围。接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孤寂。

第三句“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回顾过去的战争时刻,表达了当时士兵们英勇斗志昂扬的情绪。然而随后,“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两句,却转而描绘出一幅历史更迭、英雄末路的悲凉图景。黄尘指代战场上的尘土,而白骨则象征着战争留下的残酷遗迹。

整体来看,这段诗文通过对比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战争英勇与现实荒废之间反差的感慨,以及对英雄生命消逝的哀思。语言简洁有力,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边塞诗特有的苍凉与悲壮色彩。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塞下曲四首(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塞下曲四首(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

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

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澄清入幽梦,破影抱空峦。

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