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昭亭送客地,来往四十年。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船。
风移虎旗脚,寒入牛童肩。
待访名山去,相期庐阜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昭亭别施度支》,描绘了昭亭送别友人施度支的场景。诗人以四十年的长久时光为背景,表达了对昭亭这个地方的深情厚谊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他常常在松树下凝视,目送友人乘坐潭上的船只离去,展现了送别的凄凉与期待。
"风移虎旗脚"一句,通过微风吹动的虎旗,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离别的氛围。"寒入牛童肩"则描绘了天气的寒冷,连牛童都感到肩头的寒意,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
最后两句"待访名山去,相期庐阜前"表达了诗人自己也有意追寻名山隐逸的生活,希望未来能在庐阜这样的山水之间再次与友人相遇,流露出对友情的珍重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画面生动,富有深沉的离别之情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沙洲折脚雁,疑人铺翅行。
奈何暮雨来,复值寒风生。
湿毛染泥滓,缩颈无鸣声。
尔辈正若此,犹胜被坚兵。
晚日南城归,桥边见郎去。
远远逐郎回,罗衣汗微污。
不惜污罗衣,要与郎相顾。
留连芳苑中,肯谢花夭嫭。
傍栏思晤言,羞畏情谁谕。
草草各还家,幽怀是飞絮。
春秋一万八千字,不问吴人楚人事。
佛衣儒谈世已罕,节行又与其徒异。
往来扬州三十年,曾见华堂荆棘地。
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
前山不碍远,断处吐尖碧。
研青点无光,淡墨近有迹。
前林横白云,复与后岭隔。
孤舟川上人,引望不知夕。
安得老画师,写寄幽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