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东林谒回仙人像

罨画溪山杳霭中,为寻遗事访禅宫。

回嵓故迹依然在,渭水非熊恍似空。

绿薜侵衣馀手泽,遗榴辉壁想仙风。

溪边东老家何处,尚有孙礽话乃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在烟雨迷蒙的山水画卷中,我来寻找过去的遗迹和禅寺。
曲折的山岩旧迹依旧存在,渭水边的非熊祠却仿佛空荡荡的,往事如梦。
绿色的薜荔蔓生,似乎还残留着先人的抚摸痕迹,墙上遗留的石榴光华让人想起仙人般的风采。
溪边那古老的东家宅院如今在哪里呢?还有没有子孙记得他们的祖父曾说过的话。

注释

罨画:如画的。
溪山:山水。
杳霭:迷蒙、朦胧。
遗事:过去的事情。
禅宫:禅寺。
回嵓:曲折的山岩。
故迹:旧迹。
渭水:渭河。
非熊:典故,指非熊占卜得贤人之事。
恍似:仿佛。
绿薜:绿色的薜荔。
馀手泽:残留的手泽,指先人的痕迹。
遗榴:遗留的石榴。
仙风:仙人般的风采。
东老家:古老的东家宅院。
孙礽:子孙。
乃翁:他们的祖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罨画溪山中寻访禅宫,追寻往昔遗事的景象。"为寻遗事访禅宫"表明了行者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历史的痕迹和精神上的寄托。而"回嵓故迹依然在"则透露出一种时光静好、物是人非的情怀,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了。

接下来的"渭水非熊恍似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渭水比作非熊(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容其清澈而又神秘,似乎能通向另一个世界。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深邃,更引出了超凡脱俗之意。

"绿薜侵衣馀手泽"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行者在溪边行走时,不经意间被绿色的植物所沾湿,这份清凉和自然之美似乎也渗透了行者的内心。紧接着的"遗榴辉壁想仙风"又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了一个古老神话的氛围中,榴石刻画的壁画让人联想到那些遥远传说中的仙境与仙风。

最后两句"溪边东老家何处,尚有孙礽话乃翁"则是行者对于一位隐居在此的高僧——东林谒回仙人的追寻和向往。这里的"孙礽"应指的是道教中的一位神仙孙膑,而"话乃翁"则表达了对这位仙人生活轨迹的好奇与尊崇。

整首诗通过行者在罨画溪山中的漫步,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寄托的意境。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更蕴含着对历史、神话以及仙道文化的深切情感与探索。

收录诗词(401)

李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至后二日至东禅

至后阳和已发生,野梅官柳动诗情。

偶为寻壑经邱计,故作穿云渡水行。

近郭好山皆可隐,隔林疏磬有馀清。

他时粗免微官缚,归去深谋谷口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过东里

林迥苍烟古,篱疏橘柚黄。

天高风落木,岁晏稻登场。

无复老盆饮,空馀邻笛伤。

征鸿摩晓月,铩翮犯严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过瑞林院

薄暮丹洋宿,嵌岩下百层。

饥鸢鸣独木,鼯鼠抱寒藤。

坏屋惟馀佛,空廊不见僧。

古人经世志,客寝每宵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伯封书中叙去岁七夕之乐因寄

去年此夜对芳樽,今日栖栖叹失群。

茅屋只馀灯伴我,酒炉应有月寻君。

愁将从事青州去,风共禅师白足分。

料想紫梅溪上客,也应回首一看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