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为曾著作之父文思判院所作的挽诗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对逝者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淡泊生活的敬仰,以及对其学识与心境的感慨。
"忍穷能到骨",赞扬了文思判院在贫困中的坚韧,贫穷生活对他来说已经深入骨髓,显示出其高尚的品格和毅力。
"何物可愁翁",进一步强调了文思判院的豁达,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感到忧虑或愁苦,他的心境超然。
"守口双奁静,抄书万卷空",描绘了他沉默寡言、潜心学问的形象,虽然家中书籍众多,但他并不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
"朝天尊?氏,胜地说壶公",这里可能用了典故,"尊?氏"和"壶公"都是道家隐士的代称,暗示文思判院有高洁的志向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脱屣俱无滞,斑衣泪自红",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文思判院离世的哀悼,即使他已放下尘世的一切束缚,但想到他离去时的场景,仍让人心生悲痛,斑白的衣衫上沾染的泪水,更显凄凉。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清贫而有学问、超脱又深情的学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