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夜雨(其三)》由金末元初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雨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
首句“化工宁许著诗催”,以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比作能催动诗歌创作的“化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受和对其蕴含诗意的期待。接着,“平地俄惊失箸雷”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雷声突然而至的情景,仿佛连用餐的人都被惊得手中的筷子都掉了下来,生动展现了雷声的震撼力。
“行雨梦从巫峡断,为霖人自傅岩来”两句,运用典故,分别引用了楚辞中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和商朝末年傅说的故事,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既增添了诗意,也寓意深远。巫峡的断梦象征着自然力量的神秘莫测,傅岩的人自喻为人间的恩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老农学稼无多力,太史书年有几回”两句,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老农虽努力耕作却难以改变命运,太史记录年岁更迭,却无法预测未来。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活艰辛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最后,“爱酒陶家才种秫,何如共此即时杯”则以酒为媒介,表达了诗人与陶渊明相似的隐逸情怀。在酒的陪伴下,诗人似乎找到了暂时的慰藉,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当下,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雨的细腻描绘,结合历史典故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深刻的感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