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融合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思念。诗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片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山野之境。
“一匮功盈尺”,开篇即点明主题,以一个小小的土堆比喻心中的寄托和期待,匮是古代量器之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接着,“三峰意出群”则展现了诗人眼中山峰之美,它们或许不及其他山峰壮丽,但在诗人的心目中独具一番情趣。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诗人站在高处眺望,那些连绵的山峦仿佛与天际相接,让人猜测它们是否真的藏匿在那片迷雾之中。这里蕴含了诗人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的敬畏。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慈竹常绿,它们在春日的阳光下形成一片浓密的树荫,而远处传来的香炉烟气,如同晨曦一般,柔和而又清新。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氛围。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他希望能够为母亲献上健康和长寿,而那悠扬升起的佳气,如同祥瑞一般,每天都在空中弥漫。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是一种深情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以及他对于亲情的珍视。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
含星动双阙,伴月照边城。
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转惊波作怒,即恐岸随流。
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关心小剡县,傍眼见扬州。
为接情人饮,朝来减半愁。
向晚波微绿,连空岸脚青。
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
漂泊犹杯酒,踌躇此驿亭。
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