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楼观

神仙避世守关门,一世沉埋百世尊。

旧宅居人无姓尹,深山道士即为孙。

天寒游客常逢雪,日暮归鸦自识村。

君欲留身记幽寂,直将山外比羌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神仙选择隐居在深山,一生默默无闻却受人敬仰。
尹姓人家已不再居住,山中道士成为了这里的主人。
寒冬时节游人常遇雪,傍晚归来的乌鸦熟悉村庄。
你若想记住这宁静与孤独,不妨将山外的世界比作喧嚣之地。

注释

神仙:指超脱尘世的高人。
避世:避开世俗生活。
关门:深山中的隐居地。
沉埋:默默无闻。
旧宅:过去的住宅。
居人:居住的人。
尹:古代常见的姓氏。
道士:修炼道术的出家人。
天寒:天气寒冷。
游客:过路的旅行者。
雪:冬季的降雪。
日暮:傍晚时分。
归鸦:傍晚归巢的乌鸦。
识村:熟悉村庄。
幽寂:寂静而幽深。
羌浑:边远或未开发的地方,这里比喻世俗世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楼观》中的其中一首。诗人以神仙隐居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中景象。首句“神仙避世守关门”展现了神仙遁世隐居的生活态度,暗示了山中的清静与超脱。次句“一世沉埋百世尊”则强调了这种生活方式在世人眼中的崇高地位。

接下来两句“旧宅居人无姓尹,深山道士即为孙”,通过“尹”姓的消失和“道士”的身份转换,进一步突显出山中生活的独特性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诗人接着写到“天寒游客常逢雪,日暮归鸦自识村”,描绘了山中气候的寒冷和自然环境的宁静,以及游客与归鸦对山中环境的熟悉。

最后,诗人以“君欲留身记幽寂,直将山外比羌浑”作结,表达了对这种远离尘嚣、幽静寂寥生活的向往,认为山外的世界无法比拟这里的纯净和宁静。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辙对隐逸生活的理解和欣赏。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五郡

蜀人不信秦川好,食蔗从梢未及甘。

当道沙尘类河北,依山水竹似江南。

观形随阜饮溪鹿,云气侵山食叶蚕。

犹有道人迎客笑,白须黄袖岂非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大秦寺

大秦遥可说,高处见秦川。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

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四)马融石室

扶风贵公子,早岁伴山家。

吹笛堕秋叶,读书随晓鸦。

业成心自叛,学苦我长嗟。

石室非人住,穷山雪似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一)潭

潭深不可涉,潭小不通船。

路断游人止,龙藏白沫旋。

剪藤量水短,插石置桥坚。

桥外居民少,躬耕不用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