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谏议大夫鲜于公欲作新堂以传世谱名曰卓绝内相先生题其名曰蜀鲜于氏卓绝之堂某以此八字为韵作八诗盖鲜于公顷尝俾某赋之而三子以求其诗故原其古而美其今以颂美之(其一)

商朝有仁人,为奴耻荣禄。

九畴传帝秘,八教清濊俗。

苗裔散诸华,庆泽钟左蜀。

峥嵘多望人,冠冕称盛族。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商朝时期,有一位仁德之人,以做奴隶为耻,只求清廉的俸禄。
他传承着九种重要的典章,用八种教化净化风俗。
他的后代散布到华夏各地,福泽尤其集中在左蜀之地。
他威望显著,众多期待的目光聚焦,家族荣耀冠绝一时。

注释

仁人:指品德高尚、仁慈的人。
耻荣禄:以做低贱之事为耻,重视清廉的官禄。
九畴:古代的九类重要典章制度。
八教:指教育或教化的八种方法。
苗裔:子孙后代。
华:指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
左蜀: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现在的四川一带。
峥嵘:形容人有威势或才智出众。
望人:受人尊敬或期待的人物。
冠冕:比喻显赫的地位或家族荣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商朝景象,充满了对古代圣明君主和贤能臣子的赞美。首句“商朝有仁人,为奴耻荣禄”表达了一种对旧时贵族不以奴仆为耻、而重视品行高尚的赞赏。紧接着,“九畴传帝秘,八教清濊俗”则是说到古代君主通过九个方面的教育来传承其神圣秘密,而这位君主还能够洁净百姓的风俗。

“苗裔散诸华,庆泽钟左蜀”一句,通过对后世子孙繁衍、如同花朵绽放的美好描写,以及庆祝恩泽长存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家族繁荣和文化传承的美好愿景。

“峥嵘多望人,冠冕称盛族”则是对那些山陵起伏、层次分明的建筑群落中居住着许多值得怀念的人物,以及他们尊贵的帽子和服饰,显示出一个家族或民族的兴旺发达。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美好传统的追忆和赞颂,表达了诗人对于家族荣耀、文化遗产以及社会风俗的高度重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联想,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理想状态,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古朴而庄严的历史氛围。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施柏花

佳花香蔼蔼,老柏意萧萧。

如何苍翠质,许附繁柔条。

仙人踏锦障,衬步武夷桥。

愿托岁寒心,凌虚上烟霄。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某顷元祐三年春礼部不第蒙东坡先生送之以诗黄鲁直诸公皆有和诗今年秋复下第将归耕颍川辄次前韵上呈编史内翰先生及乞诸公一篇以荣林泉不胜幸甚

半生虚老太平日,一日不知人不识。

鬓毛斑斑黑无几,渐与布衣为一色。

平时功名众所料,数奇辜负师友责。

世为长物穷且忍,静看诸公树勋德。

欲持牛衣归颍川,结庐抱耒箕隗前。

祇将残龄学农圃,试问瀛洲紫府仙。

形式: 古风

相逢行

平生不为轻薄游,故亦未作相逢行。

寻常木彊畏犯义,直欲端彦规后生。

有客性不羁,谓我何泥固。

太上立德次立功,痴儿乃为功名误。

颜回穷冻终何成,东山饿夫适自苦。

君不见白杨依依北邙墓,断碣灭裂碍行路。

髑髅物化今何为,剑钺虽存委为土,痴儿胡为不早悟。

我闻是言笑不顾,抠衣布武出门去。

杳如乘鸾向烟雾,精神流离不自据。

想像彷佛若神遇,果见姣姬拾翠羽。

縠袂障日扬轻素,芙蕖倒影碧波媚,薄云映日光未吐。

冶容异公行,联娟美无度。惊翩翩,下烟渚。

游翔媠,将高举。

为怜牵牛久独处,欲解明珰赠交甫。

临行惠我不语意,定驾星軿为暮雨。

形式: 古风

神松岭即岳神为圭禅师一夕自北岭移者

初闻百梁村,拔自天池井。

今知万松冈,一夕趋北岭。

顾兹挟山威,何心罔知警。

形式: 古风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