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虞集所作的《戏作试问堂前石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堂前的石头作为对象,提出了几个问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时间的独特感悟。
首句“为问堂前石”,以一个疑问句引出话题,仿佛在与面前的石头进行对话。接着,“何无藤蔓缠?”一句,诗人好奇地询问为何石头上没有藤蔓攀爬,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暗含着对生命与存在的思考。
“金莲疑可致,紫菊若为妍。”这两句进一步展开想象,诗人设想如果能将金色的莲花和紫色的菊花赋予石头,会如何增添其美丽。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旧梦遗波浪,闲情阅岁年。”这两句转而探讨时间与记忆的关系。诗人认为,过去的梦想如同波浪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去;而闲适的心情则如同岁月的见证者,记录着生活的点滴。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最后,“祇缘相识久,亲为濯清泉。”诗人表达了与石头长久相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石头的照顾与爱护。通过这一细节,诗人不仅深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传递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记忆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