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题为《次韵王醇甫藏秃笔三首(其一)》。诗中,诗人以“鼻祖有功平水土”起笔,将秃笔比喻为祖先,赞美其在书写艺术中的开创之功,如同治水英雄。接着,“耳孙无宅寄邱陵”暗示后人虽未能继承其遗风,但秃笔仍被珍藏,象征着对先人的敬仰。
“蚤因蒙氏收微效”提到蒙恬或蒙学,可能是指蒙恬对书法的贡献,而“晚向秦皇谢不能”则暗指秦始皇统一文字,虽然秃笔无法再显赫,但仍表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逸少凭渠取舒雁,阿思为尔逐飞蝇”引用王羲之(逸少)和王献之(阿思)的典故,前者以流畅的笔势比作舒展的大雁,后者则以精准的笔触形容驱赶飞蝇,形象地描绘了书法之美。
最后两句“王郎世契真如此,莫讶为儒却爱僧”表达了诗人对王醇甫的认同,称赞他的品格如同儒家学者,却又钟情于书法,不拘泥于传统,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审美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书法的意象,既赞扬了古人对艺术的贡献,也寓言了对个人才情的独特欣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