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吉甫

朱颜去似朔风惊,白发多于野草生。

挟策读书空有得,求田问舍转无成。

解鞍乌石冈边坐,携手辛夷树下行。

今日追思真乐事,黄尘深处走鸡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红颜如冬风般消逝,白发比野草更繁生。
手捧书籍却收获寥寥,买田置屋反而一事无成。
在乌石冈边解下马鞍坐下,与友携手漫步辛夷树林。
如今回忆,那些在尘世深处寻欢的日子,如同鸡鸣声中追寻的快乐。

注释

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
朔风:北方的寒风。
白发:白色的头发。
野草:野外生长的杂草。
挟策:拿着书卷。
读书:阅读学习。
空有得:徒有收获。
求田问舍:购置田地房产。
解鞍:卸下马鞍。
乌石冈:地名,可能指乌石山岗。
辛夷树:一种花树,又名木笔花。
追思:追忆回想。
真乐事:真正的快乐时光。
黄尘:黄色的尘土,象征世俗纷扰。
鸡鸣:清晨的鸡叫声,寓意质朴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寄黄吉甫》。诗人通过对比春天与秋天景象的不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深刻感悟。

“朱颜去似朔风惊”,这里“朱颜”指的是红色的脸色,即青春的容颜,“朔风”则是边塞的寒风。诗人用这两者的对比,描绘了时间带走了青春的过程,这是一种无声的惊吓。

“白发多于野草生”,这里“白发”象征着年老和衰败,“野草生”则是自然界中生命力顽强的象征。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挟策读书空有得”,这里“挟策”意味着手持竹简(古代书写工具),“读书”则是学习和求知的过程。诗人似乎在说,尽管他通过阅读获得了知识,但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带来实际成效。

“求田问舍转无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不满足。他寻找田地,询问居所,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解鞍乌石冈边坐”,这里“解鞍”意味着卸下马鞍休息,“乌石冈”则是一个可以静坐的地方。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一种暂时的安宁和放松。

“携手辛夷树下行”,这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相伴,手牵手走在树荫下的温馨场景。“辛夷”是一种香气扑鼻的植物,这里象征着美好而宁静的时光。

“今日追思真乐事”,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珍视。在忙碌和忧虑中,他发现真正的快乐往往来源于平凡且简单的事物。

“黄尘深处走鸡鸣”,这句则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黄尘指的是路上的黄土,深处是指乡间小道,走在这样的地方听着清晨的鸡鸣声,是一种平和安详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知识和物质追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寄黄吉甫

学兼文武在吾曹,别后应看虎豹韬。

欲问庙堂谁镇抚,尚传边塞敢惊骚。

旌旗急引飞黄下,烽火遥连太白高。

闻说荆人亦憔悴,家家还愿献春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寄曾子固

斗粟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

脱身负米将求志,戮力乘田岂为名。

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

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谢师直

湖海三年隔,相逢塞路中。

黄金酌卯酒,白发对春风。

所愿乖平日,何知即老翁。

悠悠越溪水,好在钓鱼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寄酬曹伯玉因以招之

寒鸦对立西风树,幽草环生白露庭。

清坐苦无公事扰,高谈时有故人经。

思君异日投朱绂,过我何时载渌醽。

及此江湖气萧爽,最宜相值倒吾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