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曹之才

山林不可住,欲隐更何之。

春去已多日,客愁无了时。

斜阳依树下,明月到门迟。

閒事谁消遣,陶潜一卷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山林不再适宜居住,想要隐居又能去哪里。
春天已经过去许多天,游子的忧愁没有尽头。
夕阳缓缓落在树下,明亮的月亮迟迟不来。
闲暇之事有谁能消磨,只有陶潜的诗卷可供寄托。

注释

山林:指远离尘世的自然环境。
欲隐:想要隐居。
何之:何处去。
春去:春天离去。
客愁:旅人的忧愁。
无了时:没有停止的时候。
斜阳:傍晚的太阳。
依树下:靠在树下。
明月:明亮的月亮。
到门迟:迟迟未升至天空。
閒事:闲暇之事。
消遣:打发时间。
陶潜: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
一卷诗:一本诗集。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现实中的无奈,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山林不可住,欲隐更何之。”表明诗人虽然渴望逃离尘世,归隐于山林,但却发现这并非易事。这种冲动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春去已多日,客愁无了时。”则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以及个人的旅途愁绪。春天已经过去许多日子,而作为行者的心中却充满了无法排遣的忧愁。这两句传达了一种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无尽旅程的担忧。

“斜阳依树下,明月到门迟。”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景。夕阳余晖洒在树梢,清辉如织;明月则似乎不急于行走,缓缓地来到了门前。这段落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境。

“閒事谁消遣,陶潜一卷诗。”最后两句通过提及陶渊明(陶潜),表达了诗人在闲暇时光中寻求慰藉和寄托。陶渊明的诗作如同心灵的港湾,为诗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压力与内心追求之间所体验到的矛盾和无奈。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怀。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和黄晋卿金陵见寄

台城为客久,书札竟寥寥。

山水舟车近,风霜岁月遥。

穷猿犹择木,威凤合冲霄。

曾有论文约,应须折简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夜闻秋声

西南振响使人惊,未必秋声作此声。

万骑奔驰鼙鼓动,千夫翻踏桔槔鸣。

初疑潮汐还疑雨,只在山林不在城。

人道今年丰稔兆,灯前起舞待天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奉寄田上人

竹筇轻健草鞋宽,野外消磨半日閒。

病叶已霜犹恋树,片云欲雨又归山。

灯分寺塔晴偏见,水隔渔家夜不关。

愧我莫如霜上鹭,霎时飞去便飞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官冷

不负平生下泽车,宦游卜宅亦村墟。

家贫累重须干禄,官冷身閒可读书。

高柳每闻莺娅姹,破篱时度竹萧疏。

西南林壑堪娱晚,静看飞云自卷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