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行十首(其十)

闻道阴平郡,翛然古戍情。

桥兼麋鹿蹋,山应鼓鼙声。

羌妇梳头紧,蕃牛护尾惊。

怜君闲闷极,只傍白江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听说阴平郡的风情,悠然古朴的边塞情感。
桥梁也任由麋鹿踩踏,山间回响着战鼓之声。
羌族妇女梳着紧致的发髻,牧民的牦牛保护尾巴时显得惊慌。
怜惜你闲闷至极,只能沿着白江漫步。

注释

闻道:听说。
阴平郡:古地名,位于今四川北部,此指代边远地区。
翛然:无拘无束的样子。
古戍:古老的边防驻地。
桥兼:桥也同时。
麋鹿蹋:麋鹿践踏,形容人迹罕至。
山应:山间回应。
鼓鼙声:战鼓的声音,代指战争或军事活动的历史痕迹。
羌妇:羌族妇女。
梳头紧:梳着紧实的发型,特指民族特色发型。
蕃牛:泛指边疆地区的牛,如牦牛等。
护尾惊:保护尾巴时显得惊慌,可能因外界刺激或生性警觉。
怜君:怜惜你。
闲闷极:非常闲暇且感到烦闷。
傍白江行:沿着白江水边行走,白江可能是诗中虚构的河流,代表清静之处。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与离别之情的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

"闻道阴平郡,翛然古戍情。" 这两句通过听闻而非亲眼所见的方式,传达了一种遥远的历史感和边塞的萧瑟气氛。"翛然"一词形容古旧城堡之静谧,引人遐想。

"桥兼麋鹿蹋,山应鼓鼙声。" 这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与军事活动交织的生动描绘。"桥兼麋鹿蹋"形象地展示了边塞之宁静与野性生物共存的画面,而"山应鼓鼙声"则反映出战争气氛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羌妇梳头紧,蕃牛护尾惊。" 这两句描绘的是边疆民族女性整理发髻以及牛群因惊吓而紧张自卫的场景,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粗犷和对未知威胁的警觉。

"怜君闲闷极,只傍白江行。"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切同情,以及面对广阔江水时的心境。"闲闷"二字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沉郁,而"只傍白江行"则是诗人在这种心境中选择的一种逃避或自我放逐的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和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个既充满历史沧桑又弥漫着离别愁绪的世界。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遣春三首(其一)

杨公三不惑,我惑两般全。

逢酒判身病,拈花尽意怜。

水生低岸没,梅蹙小珠连。

千万红颜辈,须惊又一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遣春三首(其二)

柳眼开浑尽,梅心动已阑。

风光好时少,杯酒病中难。

学问慵都废,声名老更判。

唯馀看花伴,未免忆长安。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遣春三首(其三)

失却游花伴,因风浪引将。

柳堤遥认马,梅径误寻香。

晚景行看谢,春心渐欲狂。

园林都不到,何处枉风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遣悲怀三首(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