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名为《答元美吴门邂逅于鳞有赠(其二)》。诗中描绘了隐士的生活与心境,以及对世事的感慨。
首联“徵君岩穴雅能深,出处人间总陆沉”,开篇即以“徵君”这一隐士的称号,点明了诗的主题——隐逸生活。岩穴的深邃象征着隐士远离尘嚣的心境,而“出处人间总陆沉”则表达了隐士对于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无论出仕还是归隐,都如同沉入深海,远离尘世的纷扰。
颔联“流水乍含钟子调,浮云不系邴生心”,进一步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流水含着钟子的音乐,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浮云不系邴生的心,则暗示了邴生(即隐士)的心灵自由,不受世俗束缚,如同飘浮的白云一般无拘无束。
颈联“关门紫气长来往,海上青山更古今”,通过描述隐居地的环境,展现了隐士生活的自然与永恒。关门处紫气的来往,象征着隐士与外界的微妙联系,虽远离尘嚣,但并非完全隔绝;而海上青山的古今不变,则寓意着自然界的恒久与隐士精神的超越性。
尾联“世事弹冠难自料,风尘容易是抽簪”,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世事变幻莫测,难以预料,而风尘中的抽簪(即脱下官服),意味着放弃世俗的追求,回归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