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柳池松风亭

轧轧肩舆上剑门,春和身健快于奔。

风翻红雨摧芳信,山带青烟入烧痕。

领略物华无好句,破除旅思有清樽。

高人喜与松风接,莫遣梨花到梦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吱呀吱呀的轿子穿过了剑门关,春天的和煦和身体的健康让我感觉比奔跑还要畅快。
风吹过,花瓣如红雨般落下,仿佛在催促着春天的消息;山峦间升腾起青烟,映照在烧过的痕迹中。
欣赏这美景却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诗句,但美酒可以消除旅途的思乡之情。
高尚的人喜欢与松林的风相伴,不要让梨花的梦境打扰我。

注释

轧轧:形容车轮滚动的声音。
肩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类似轿子。
剑门:地名,位于四川北部,以险峻著名。
芳信:指春天的花讯或美好的消息。
烧痕:可能指火灾后的痕迹,也可能指山火留下的痕迹。
物华:自然界的美好景物。
清樽:清酒,泛指美酒。
高人:品格高尚的人。
梨花:春季开花的梨树,象征纯洁或思乡之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野春景图。"轧轧肩舆上剑门,春和身健快于奔"两句,通过对车轮声响和剑门风光的描写,展现了行者在春日良好的身体状态和愉悦的心情。这里的“剑门”可能指的是险峻的山关,而“轧轧肩舆”则形象地传达了车辆通过此地时的声响。

接下来的"风翻红雨摧芳信,山带青烟入烧痕"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风翻红雨"给人以动感,似乎是风吹拂着花瓣,如同细雨般落下,而“摧芳信”则暗示着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之情景。"山带青烟入烧痕"一句,可能是在形容山间的火光与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领略物华无好句,破除旅思有清樽"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大自然时的心境。"领略物华"意味着诗人深入了解和欣赏周围的景致,而“无好句”则可能是在强调即便是最美好的景色,也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破除旅思有清樽"一句,说明了诗人通过饮酒来消解旅途中的愁思和孤独。

最后的"高人喜与松风接,莫遣梨花到梦魂"两句,则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高人喜与松风接"表达了诗人想要与高洁的人格或者自然之风相通,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契合。而“莫遣梨花到梦魂”则是在告诫自己或他人,即便是在梦中,也不要让世俗的烦恼如同梨花般侵入心灵。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山野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好境界的追求,以及想要超脱尘世纷扰的心愿。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宿梅下

春事已十一,梅花才两三。

青烟回野烧,翠霭护晴岚。

风暖雁将北,日迟人渐南。

病馀宜缓辔,勿用客程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宿深桥驿

湘浦才春已著鞭,依稀渐近劝耕天。

山樱花落红飘雨,野草烧残青入烟。

云接岭头阴漠漠,泉流涧底响涓涓。

严关两入知非偶,重扣宝坊占宿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宿新政县登鲜于氏离堆拜颜鲁公遗像公曾赴蓬州作鲜于氏碑

屹屹金城唐砥柱,如何流落向蓬州。

一时名节犹山重,千古忠魂与水流。

不待遗文垂纪录,自存生气沮奸谋。

当时谁挽浯溪水,为洗离堆一段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晚宿大塘市

仆仆征鞍日向西,相将山色界湘漓。

农多火种春犹烧,客每露行朝未炊。

燕傍人家犹细认,马行官道似曾知。

眼前风物纪无尽,剩费吟鞭几首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