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词四首(其四)

六郎不解惜年华,一晌贪将妩媚誇。

争奈秋风太狼藉,易吹幽艳落平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以“感秋词四首(其四)”为题,出自清代诗人夏子重之手。诗中描绘了对秋天景象的感慨与思考。

首句“六郎不解惜年华”,以“六郎”借指秋天,暗含时光流逝之意,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无奈与惋惜。接着,“一晌贪将妩媚誇”一句,通过描述秋天短暂地展现出其独特的美丽,强调了秋天虽美却短暂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时光的宝贵与美好事物的易逝。

“争奈秋风太狼藉”一句,直接点明了秋风的威力,它不仅带来了凉爽的气候,也象征着自然界的更迭与生命的轮回。这里的“狼藉”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秋风肆虐、万物凋零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衰败与消亡。

最后一句“易吹幽艳落平沙”总结了前文的景象,将秋天的美丽与短暂联系起来,通过“幽艳”和“落平沙”的对比,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在秋风的吹拂下逐渐消散,最终化为尘埃的凄美画面。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自然规律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收录诗词(11)

夏子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斋即事

鸦鹊噪新晴,南荣爽气生。

有花庭不俗,无水地偏清。

窗破招风响,墙空漏日明。

晚来无一事,尊酒自怡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题还读图,寿周叔平先生时年六十

游不尽名山,真如膑两足。

读不尽奇书,还如曤两目。

书中有味食不厌,非若布帛乃有幅。

金匮石室足私藏,深山古穴多遗牍。

我闻西河首垂教,仕优而学资深效。

又闻陶令性冲和,耕种之暇还高歌。

此道今人复谁见,濂溪有裔卓嵯峨。

先生之貌虽清癯,先生胸藏万卷书。

博观约取精决择,青瞳炯炯双明珠。

先时早入莲花幕,保障茧丝摅策略。

即今年老赴军门,人识奇才皆齰愕。

露布千言顷刻成,云章十幅纵横作。

勋名虽则不归身,功利实已及斯民。

出其馀力事吟咏,亦复俊逸兼清新。

深山大泽富包孕,探之不尽观无垠。

奔雷走云倏变化,奇峰怪石争嶙峋。

峻望巍巍重山岳,先生自视犹虚名。

不因耳顺废穷经,翻为心虚思秉烛。

自从仓帝造文字,继起作者日相续。

抽妍骋秘五十年,插架堆箱千万轴。

先生寿比书轴多,年年岁岁书堪读。

形式: 古风

读宁上人诗倒用宋吕先生韵为赠

僧诗禅月与杼山,居士高岑王孟李。

当时居士颇称诗,僧诗落落见者几。

宁公五十高才人,挥洒乌阑几百纸。

我一读之声琅琅,破除烦恼增欢喜。

有如河汉淡微云,亦如疏月梧桐洗。

我生为诗三十年,未知此事从何起。

君今已筑无缝塔,光明坚固无倾圮。

山头有石坡陀形,山下溪流成燕尾。

山中复有能诗人,不负溪流石齿齿。

人生不读宁公诗,读诗万卷皆徒耳。

形式: 古风

毗山次韵赠禅

毗山之高不一里,诸山拱揖称云耳。

登临自昔有遗文,元篇宋什芬牙齿。

我寻山翠入山门,门掩龙鳞并凤尾。

松耶竹耶个个奇,丹青台殿何曾圮。

中有老僧长醉眠,日高尚未披衣起。

饮我清泉三百钟,泉香冽冽尘襟洗。

示我新诗三百篇,筌蹄脱尽生禅喜。

左有琅函右有图,瑜糜光映澄心纸。

能诗能饮复能禅,齐贯而来今有几。

我今欲住此山中,为语仆夫戒行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