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哀诗(其四)哀侄女死于孩提

兄嫂相从九地游,独遗孩女哭啾啾。

丁宁内人勤恤收,古有伯道若知否。

神理茫茫竟莫求,掌中珠失竟莫留。

骨肉之恩竟莫酬,此恨百年何人瘳。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四哀诗(其四)哀侄女死于孩提》,是明代诗人蔡清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位兄长因外出九地游历,留下年幼的侄女与嫂子相依为命,最终侄女不幸早逝的悲惨情景。

诗的开篇“兄嫂相从九地游”,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兄长远行的场景,暗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接着,“独遗孩女哭啾啾”一句,通过描述侄女的哭声,生动地展现了她失去亲人后的孤独和悲伤。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家庭破裂带来的痛苦。

“丁宁内人勤恤收”表达了兄长对嫂子的嘱托,希望她能妥善照顾侄女。然而,“古有伯道若知否”一句,借用了古代典故,暗含了对兄长未能亲眼见证侄女成长的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兄长命运的同情。

“神理茫茫竟莫求”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指出即使人们尽力去理解或改变,但很多时候结果仍然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掌中珠失竟莫留”则比喻侄女如同掌中的珍宝,却在不经意间失去了,强调了失去的不可挽回。

最后,“骨肉之恩竟莫酬,此恨百年何人瘳”表达了对侄女未能回报家族之恩的遗憾,以及对这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将伴随百年,无人能解的深深悲痛。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一个家庭悲剧的描绘,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奈,引人深思。

收录诗词(62)

蔡清(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彬县塔

浮图耸矗碧山头,顶上藤萝老树秋。

天宝乱离经过未,开元遗迹尔还留。

月临七级彬亭冷,影浸孤城碧水流。

问道阶梯何事废,只缘高处客心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忆红楼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锋逾百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

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留题麟州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水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原封丞相富人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登杨家城得神松旧处

欲寻神木识根由,直上馋崖到此游。

好溯金时初建寨,还徵宋相旧题楼。

勋传柱国杨家将,说误槎仙博望侯。

更莫浪称松见处,山城改徙自云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