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陈公美三首(其三)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悠闲生活场景的诗歌,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名利、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境。诗中的公孙昔放逐形象,传说源自《庄子》,象征着超脱世俗的自由精神。

“牧羊沧海滨”,诗人以公孙昔为借口,将自己幻想成一个在辽阔大海边牧羊的人,表达了对远离尘嚣、享受自然之美的向往。这里的“沧海”常用来形容辽阔无垠的空间,也暗示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渴望。

“勉强听乡里”,诗人虽身在异地,却仍旧关注家乡的消息,表明他内心依然牵挂着故土和亲人。"垂老西游秦"则透露出诗人的年纪已高,但仍不辞辛劳去往西方的秦地,这里的“秦”可能指的是古代的秦国,即今天的陕西一带,诗人或许有所追寻。

接下来的“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往岁月的一种反思和自嘲。虽不曾在年轻时显露出英俊之气,却一直坚持着辛勤的努力,这里的“久辛勤”也是对自己一生所走过路程的一种总结。

最后,“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诗人通过这一句强调了即便是圣贤之人,也难免会有流离失所之时。这里的“孔孟”指的是儒家哲学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他们虽然是圣人,但在历史上也曾有四处游说、传播教义的情况,同样带有一种漂泊的意味。诗人通过这一点来表达自己对于“隐逸”与“出仕”的思考,可能是在反思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是一篇将哲学思考融入诗歌之中的佳作。

收录诗词(53)

苏洵(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字:明允
  • 生卒年:1009年-1066年

相关古诗词

又答陈公美三首(其二)

仲尼为群婢,一走十四年。

荀卿老不出,五十干诸田。

顾彼二夫子,岂其陷狂颠。

出处固无定,不失称圣贤。

彼亦诚自信,谁能恤多言。

形式: 古风

又答陈公美三首(其一)

仲尼鲁司寇,官职亦已优。

从祭肉不及,戴冕奔诸侯。

当时不之知,为肉诚可羞。

君子意有在,众人但愆尤。

置之待后世,皎皎无足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答陈公美

少壮事已远,旧交良可怀。

百年能几何,十载不得偕。

念昔居乡里,游处了无猜。

饮食不相舍,谈笑久所陪。

拜君以为兄,分密谁能开。

齿发俱未老,未至衰与颓。

我子在襁褓,君犹无婴孩。

君后独舍去,为吏天一涯。

我又厌奔走,远引不复来。

岁月杳难恃,区区老吾侪。

况从与君别,多事岁若排。

心力不能救,衰病侵筋骸。

二子皆已冠,如吾苦无才。

君亦已有嗣,眉目秀且佳。

人事知几变,会合终不谐。

昨者本不出,豪杰苦自咍。

郁郁自不乐,谁为子悲哀。

翻然感其说,东走陵巅崖。

不意君在此,得奉笑与诙。

君颜蔚如故,大噱飞尘灰。

我老应可怪,白髭生两腮。

新句辱先赠,古诗许见推。

贤俊非独步,故旧每所乖。

作诗报嘉贶,亦聊以相催。

形式: 古风

题仙都观

飘萧古仙子,寂寞苍山上。

观世眇无言,无人独惆怅。

深岩耸乔木,古观霭遗像。

超超不可揖,真意谁复亮。

蜿蜒乘长龙,倏忽变万状。

朝食白云英,暮饮石髓鬯。

心肝化琼玉,千岁已无恙。

世人安能知,服药本虚妄。

嗟哉世无人,江水空荡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