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潼关不守竟仓皇,遗恨中涓促丧亡。
骁贼直闻趋洛下,行营又见溃河阳。
将军力战捐躯脰,竖子迎降类犬羊。
从此三关似刳竹,谁人决策守金汤?
这首诗反映了明朝末年潼关失守后,朝廷内部混乱,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事件。诗人通过“骁贼直闻趋洛下”、“将军力战捐躯脰”等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领的英勇牺牲。同时,“竖子迎降类犬羊”一句表达了对投降者的鄙视和对国家败亡的痛心。最后,“从此三关似刳竹,谁人决策守金汤?”则提出了对决策者未能坚守国门的质疑,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情感深沉,历史感强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不详
铜蹄谁见下襄阳,坐致鲸鲵入未央。
秘殿遗音怜赤子,大荒披发诉高皇。
九原龙剑沉王气,三月乌号哭国殇。
死难纷纭酬养士,由来义烈重纲常。
坐使神州竟陆沉,秋江百丈莫言深。
南迁不少黄潜善,留守空为宗汝霖。
下濑将军窥故国,太行忠义感雄心。
望仙阁里千回醉,只是难忘《玉树》音。
羽书百道起黄尘,一马临江入紫宸。
国耻不言教战士,时危亟欲选才人。
空馀跋扈桓宣武,岂有勤王温太真。
燕雀巢堂朝夕计,延秋门外走踆踆。
奇兵未厄一丸泥,绵竹悬军万仞梯。
奄忽当涂更典午,翻嫌多事邓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