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自咏(其十)

谁和阳春曲,仍操白雪音。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谁在唱着春天的歌曲,仍然保持着高雅的旋律。
即使身处郊野的寒冷中,仍有坚韧的精神。
在云雾消散之际寻找,月亮缺损之时探寻。
可惜啊,尽管手中握有精准的尺子,却无法衡量细微如金针的事物。

注释

谁:指代某人。
阳春曲:春天的歌曲,比喻高尚或优美的艺术作品。
仍:仍然。
操:演奏。
白雪音:高雅的音乐,可能指《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
郊寒:郊野的寒冷,形容环境艰苦。
犹有骨:仍然保持坚韧。
岛瘦:岛屿般的清瘦,比喻孤傲或清贫。
未无心:并未失去内心的热情。
云到散:云雾消散。
月当亏:月亮缺损。
寻:寻找。
可怜:可惜。
持:拿着。
玉尺:比喻极精确的工具或标准。
度:衡量。
金针:比喻极细小的事物或难以把握的技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汪莘的《方壶自咏》之十,体现了诗人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追求和高洁情操。

“谁和阳春曲,仍操白雪音。”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对于纯净、高雅音响的执着追求。阳春曲是古代的一种乐曲,白雪音则象征着清澈、纯洁的声音。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这两句暗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他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郊野的寒冷如同有骨之坚硬,孤岛的瘦削却仍保留着生命的迹象。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观察自然景物的细腻和深入。他在云散的时候细细观看,在月亮渐渐消失之际去寻找美丽的瞬间。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标准的坚守。即使是最精致的工艺——用玉尺来量度,也绝不会使用世俗的金针去衡量作品的价值。这反映出诗人对个人艺术追求的执着和不妥协。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示了诗人的艺术理念、他的自然观察和内心情感,表达了一种超脱凡尘、高洁独立的艺术态度。

收录诗词(289)

汪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 字:叔耕
  • 号:柳塘
  •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55~1227

相关古诗词

方壶自咏(其七)

残腊天垂老,新春日始孩。

玄君归浑沌,青帝出胚胎。

楼上独倚处,海边相见来。

闲思栽五柳,怒欲拔三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方壶自咏(其三)

生死何时了,盈虚祇足伤。

谁能一刻静,大胜百年忙。

反己求中帝,逢时说外王。

纷纷徒藉藉,踽踽亦凉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方壶自咏(其九)

兴发花开处,情生叶落边。

既为欣厌惑,未脱死生缠。

凿破心中月,冲开顶上天。

俗儒应大笑,古佛不曾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方壶自咏(其一)

性静无一物,心生有万端。

曾将魂魄鍊,不被鬼神瞒。

纵步地虽窄,仰头天自宽。

裁诗偏得偶,遇卦只成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