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

浓绿疏茎绕湘水,春风抽出蛟龙尾。

色抱霜花粉黛光,枝撑蜀锦红霞起。

交戛敲欹无俗声,满林风曳刀枪横。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

袅娜梢头扫秋月,影穿林下疑残雪。

我今惭愧子猷心,解爱此君名不灭。

形式: 古风

翻译

茂盛的绿竹稀疏的茎干环绕着湘江水,春风吹过,仿佛抽出了蛟龙的尾巴。
竹子的颜色如同拥抱了霜雪中的花朵,粉黛般光泽,枝条如同撑起了蜀地的红锦,红霞升起。
竹竿相互碰撞,斜斜地矗立,发出的声音非同凡响,整片森林中,风中摇曳的竹林像横置的刀枪。
深深的雨痕即使被苦雨冲洗也难以消去,似乎还带着湘娥泪水的血色痕迹。
柔美的竹梢轻扫过秋天的月亮,在林下的影子穿透一切,好似残留的白雪。
我现在对王子猷的情怀感到惭愧,他深爱着竹子,这样的雅名永不磨灭。

注释

浓绿:茂盛的绿色。
疏茎:稀疏的竹茎。
湘水:湖南的湘江。
蛟龙尾:比喻竹子形态如蛟龙之尾。
色抱:颜色如同怀抱。
霜花:霜雪中的花朵,形容洁白。
粉黛光:粉黛光泽,形容美丽。
蜀锦:四川产的精美丝织品,这里比喻色彩斑斓。
交戛:相互碰撞。
敲欹:倾斜敲打。
俗声:平凡的声音。
殷痕:深色的痕迹。
苦雨:连绵不断的雨。
湘娥: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血腥:形容颜色深红如血。
袅娜:柔美,姿态优美。
梢头:竹梢。
扫秋月:轻拂过秋天的月亮,形容高洁。
子猷心:王子猷的心境,指爱竹的高雅情怀。
此君:指竹子,古人常以‘君’尊称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某位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

“浓绿疏茎绕湘水,春风抽出蛟龙尾。”这一联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竹子在春天生长发育的情景。这里的“浓绿”形容竹叶的色泽,“疏茎”则是竹林稀疏的样子。而“春风抽出蛟龙尾”,则象征着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色抱霜花粉黛光,枝撑蜀锦红霞起。”这一联中,“色抱霜花”可能指的是竹叶间夹杂的霜花,即在寒冷的早晨或秋季,由于露水结冰而形成的白霜。这些霜花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粉黛色的光芒。而“枝撑蜀锦红霞起”则形容竹枝撑开了如同蜀锦(古代四川地区的精美织品)一样绚丽多彩的云霞。

“交戛敲欹无俗声,满林风曳刀枪横。”这一联描写的是竹林在风中发出的声音。这里的“交戛敲欹”形容竹子相互撞击的声音,而“无俗声”则表示这种声音超脱凡尘,不带任何市井喧哗。后半句“满林风曳刀枪横”,则是说整个竹林在风中摇曳,仿佛有无数的刀剑交织在空中。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这一联中的“殷痕”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留下的印记或伤痕。这里的“苦雨”是对某种痛苦或悲哀的情感的比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英雄事迹的缅怀和哀悼。

“袅娜梢头扫秋月,影穿林下疑残雪。”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景象。竹子在秋风中轻柔地摇曳,仿佛用梢头去扫那高悬的明月。同时,竹影投射在地上,让人误以为是残留的雪花。

“我今惭愧子猷心,解爱此君名不灭。”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因为自己无法与古代英雄相比而感到惭愧和自卑。同时,他也表示理解并珍视那些名字永存的伟人。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英雄以及个人情感深刻的体悟。这不仅是一次审美的享受,也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和反思。

收录诗词(2075)

无名氏(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斑竹簟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一片晴霞冻不飞,深沈尽讶蛟人立。

百朵排花蜀缬明,珊瑚枕滑葛衣轻。

闲窗独卧晓不起,冷浸羁魂锦江里。

形式: 古风

游海门峡

沿流二十里,始到海门山。

仰视见两崖,有如万盖悬。

逐上几千仞,犹未穷绝颠。

上有外士家,半岩得湖泉。

湖□昏且来,意其通海焉。

忽此见灵怪,踟蹰不能旋。

开襟当海风,目送归海船。

恨不到罗浮,丹溪寻列仙。

形式: 古风

湖下溪

湖水下为溪,溪小趣更幽。

窈窕林中回,清泠石上流。

掩映成碧潭,游戏见白鸥。

岸傍古树根,往往疑潜虬。

野情随所适,世事何沈浮。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湖下溪

海阳湖下溪,夹峰多异石。

数步□□□,溶溶似云白。

竹阴入□里,更觉溪已碧。

吾欲漱斯流,长为避时客。

形式: 古风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