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华姜诗

上山种青松,大海多北风。

良人虽云好,安能远相从。

夫子为我言,五年客秦中。

得偶曰华姜,大家其仪容。

华姜为孟光,华夫为梁鸿。

一日念母老,母老在海东。

母老儿在家,菽水亦得供。

今君远万里,何能承欢同。

妾愿从君归,事姑永房帏。

但看江水长,誓志不相违。

夫何洁羹饭,一旦泉下亏。

姑生妇归喜,妇死姑何依。

丈夫不得志,万事皆已非。

女子解爱才,感激知音稀。

上山种青松,松下鹤高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挽诗《上山种青松》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位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深情思念与对家庭责任的担当。诗中通过“上山种青松”这一形象的比喻,既展现了女子的坚韧与毅力,也暗示了她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同时,“大海多北风”一句则象征着丈夫远离家乡、身处异地的艰难处境。

“良人虽云好,安能远相从。”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情与无奈,虽然丈夫对她很好,但因距离遥远,无法常伴左右。接着,诗人通过引用孟光和梁鸿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女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得偶曰华姜,大家其仪容”,女子嫁给了一个品德高尚、仪态大方的丈夫,这为她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诗中的转折点在于“母老在海东”,揭示了女子面对的家庭困境——母亲年迈,需要照顾。尽管如此,女子依然坚持“菽水亦得供”,表示即使条件艰苦,也会尽力满足母亲的需求。这种孝顺与责任感令人动容。

接下来,“今君远万里,何能承欢同”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与担忧,面对丈夫远在他乡,无法共同照顾家庭的现实,女子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她渴望能够陪伴在丈夫身边,共同承担生活的重担。

“妾愿从君归,事姑永房帏”是女子对未来的愿望,她希望与丈夫团聚,共同照顾年迈的母亲,过上安定的生活。然而,诗中最后两句“但看江水长,誓志不相违”又透露出一丝无奈与决绝,暗示了女子可能面临的命运——丈夫的早逝,使得她只能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女子在面对家庭责任与个人情感冲突时的复杂心理,以及对爱情与亲情的深刻理解。诗中蕴含的深情与坚韧,是对传统美德的颂扬,也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收录诗词(73)

王鸣雷(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程氏有烈女

程氏有烈女,自名为笋姑。

六岁诵论语,七岁奉盘盂。

八岁工织缣,九岁绣罗襦。

十岁慈母病,甘饿其体肤。

三日常不饭,羹药办中厨。

笋姑年十七,未常里门趋。

趋趋户庭间,亦不踰门睮。

其岁为戊申,其月为辰娵。

野鸟守房舍,暴客执矛殳。

公然纵白刃,获金而索珠。

阿母病床褥,女不忍驰驱。

宁死于母旁,慷慨行捐躯。

暴客挥火茅,延烧乎室隅。

救火抵母难,身与白刃俱。

毁生存大义,气绝在须臾。

观者如堵墙,股栗泪填衢。

行者久伫立,叹息烈女殊。

老者哭纸钱,焚致乎修途。

幼者馈巾帛,村村桑叶枯。

媒妁向婿言,此罪谁当诛。

程氏筮十日,不久当归夫。

岂知中道崩,使君委罗敷。

何以拜姑嫜,姑嫜泣乌乌。

命子各成礼,长恸恨穿窬。

衔悲收汝骨,归葬乎上都。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伉俪

藁砧何翩翩,乡里方少年。

星临格泽丽,月照蚌东圆。

堂上致敬戒,君子其缠绵。

不剪锦麝蜡,不烧迷叠烟。

不华苹不绣,不连理不钿。

乘车不异轨,井渫不改田。

被刺共命鸟,席织共心毡。

煮共并根麦,浴共一流泉。

子盼我留睫,子趋我疾前。

我欢子无怒,我起子无眠。

两情同不蚀,金石以合坚。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苦役行

羊角脂,燕尾丝,上官掌粮如掌珠。三版字,半行朱。

十九天狗日,主簿捋髭须。堂上吏,屋下呼。

呼开门,避大姑。王米十八笠,笠笠连罗襦。

老妇三日不下厨,羹汤手办绩麻菇。

缝衣不得身上着,身脱县门心即乐。

形式: 古风

古镜叹

古镜堕井文字缺,铜腥已尽菱半折。

拾来直置玉几旁,斑驳坭中认磨灭。

今人得镜忆古时,照来镜发已如丝。

此镜开元龙脑铸,宋家宰相行照见。

是时天子传绀殿,三十六宫一日遍。

今人不同古人心,古人那似今人面。

免月会缺还复圆,此镜半面那可存。

从今镜水不镜镜,不如还镜古井眠。

形式: 古风